在传统种植观念中,寿北盐碱地只能生长耐盐碱作物。不过,如今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天蓝、水蓝美景外,稻米飘香、高粱泛红、谷穗灿灿……金秋时节,一幅丰收富足的和谐画卷正在展开。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绿色、生态、品质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农业写就了盐碱地的别样风采。老百姓在享受生态红利之余,区域发展与强村富民的互动融合,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独有的生机与活力。盐碱地治理,盐碱地改良,盐碱地开发。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特色种植展现活力 两年前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晾晒玉米、棉花的景象随处可见。如今,一些“鲜见”的经济作物正“植入”这里的生态系统,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讲,“盐碱地里来了造血物种”,把家里的粮仓填得满满当当。 在卧铺村,种粮大户杨平卿手里的电话几乎不停。“全是打听着买小米的,订单很多,大部分是外地客户。”中秋节前后,是谷子收获的时节,杨平卿160亩地的谷子在十天前刚刚收割完。虽是个忙秋,但杨平卿心里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今年是第二年种谷子,相比去年30亩的种植面积,今年增加到5倍多。“去年经济收益高,省心又省力,第二年肯定要扩大种植面积。”他说,按照每亩600斤的产量,2元/斤的收购价,今年毛收入在20万元左右。 “从两年前卧铺村开始种谷子,我就盼着好时候到来。”杨平卿告诉记者,卧铺村土质盐碱化程度较低、气候较干旱,比较适宜谷子生长。而且,谷子是一种比较省工的作物,喜晒、抗旱,种上后不需要打药,化肥用得也少,所以他种出来的谷米,穗大粒满,熬出来的小米粥浓稠好喝。据他了解,今年谷雨前后,卧铺村有300多户村民种上春谷,谷子种植已初具规模。 卧铺村村支书刘秀花告诉记者,以前的卧铺村民都是靠天吃饭,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多数是棉花和玉米。近几年,棉花市场低迷、收益差,老百姓弃种的不少。自从谷子被引进,给土地“换血”以来,卧铺的土地就跟“活”了一样,年年丰收,相比棉花种植,亩产能多收入300元钱。如今,“卧铺小米”已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金字招牌。 在寇家坞二村,大街上到处也是丰收景象。马路上,正在翻晒高粱米的王大爷喜得合不拢嘴,“俺家的高粱米长得好,再晒几个日头就能装袋卖了。”交谈中记者得知,王大爷是第一年种高粱,原先种的是棉花,因为近几年棉花行情不济,种高粱就成了“主业”。“一斤高粱米两块多,种起来还不费工,比种棉花强多了。”王大爷笑着说,晒干后的高粱秸秆能卖到2.6元/斤,用来穿篦子的秸秆部分,还能卖到10元/斤,这都是一笔收入。 卧铺小米、寇家坞高粱只是双王城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隅,这些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的作物,正改变着世代生活在盐碱地里人们的观念,一条条致富路就此趟了出来。 特色农业品种多样 品牌发展助农增收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盐碱地较多,除了引进因地制宜的多种经济作物外,南木桥村村民还在盐碱地上实现了西红柿无土栽培。如今,近200个无土栽培大棚在这里“安家”,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村民李怀敏的大棚里,一行行西红柿正吐着翠色,拔高的枝丫间夹着淡淡的小黄花。“估计10月底就能上市。”李怀敏说,每棵西红柿都定植在沙土里,“喝”的是营养液,根部采用滴灌设备,可以保证营养液被植物充分吸收。同时,采用滴灌营养液的管理方式,病虫害也少,“基本上不用农药除虫,长出的西红柿味道可口又健康。” 南木桥村村支书李本兵告诉记者,在区管委会的帮助下,他们村已经建起近200个无土栽培大棚,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和品牌。与种植棉花相比,种植西红柿收益更好,“一年一个棚能赚6万多元”。 特色农业丰富了盐碱地上的种植模式,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西红柿,还有西瓜、葡萄等经济作物在双王城生根结果。目前,郭井子西瓜、洰淀湖稻米、牛头小菠菜、双王城莲藕、海淡水优质鱼虾、盐碱地适生苗木等新品牌已逐步形成,并且,它们统一进行了商标注册,规模效应尽显。“农民收入翻了好几番,盐碱地已成为聚宝盆。”工作人员说道。 生态乡村美如画 富足农民笑开颜 如今的双王城,依附独有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在享受生态红利之余,老百姓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寇家坞一村的广场上,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一应俱全;笔直的柏油路上,金黄色的玉米粒扬撒出丰收的喜悦。这些糅合着农耕、村貌、文化等元素的和谐景象,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散发出浓郁的“幸福味”。 在寇家坞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服务大厅、卫生室、警务室等便民服务场所,以及金融、电商、通讯、中介等服务网点,可为当地群众提供“一门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宽敞整洁的大厅,还有这么多便民窗口,老百姓来这办事心里舒坦。”居民黄先生告诉记者,看到办事大厅里设施齐全,非常高兴。曾经,寇家坞社区原来的办公场所陈旧、卫生室简陋、设施也不足,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办事和休闲需求。后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各支部协商,由党工委和联村共同出资215万元,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一惠民举措,让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在今年的村庄绿化提升工程中,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不少自然村还栽植了白蜡、香花槐、龙柏、卫矛、月季等耐盐碱、耐旱的苗木。截至目前,已完成模纹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乔灌木8000余株,总投资150万元,“春有花、夏有荫、冬有绿”的绿化格局逐渐形成。 现在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双王城人”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写就着一幅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区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