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盐碱地治理新闻

低洼盐碱地奏响脱贫天籁音 

          周六,08:30分,龙江县哈拉海乡政府会议室内,包含8个行政村在内的全乡各级干部、干事50余人悉数到场。针对之前两天市脱贫攻坚第四督查组的督查内容,全乡会议要求相关人员再次“回头看”,进一步梳理、核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同时部署各项扶贫帮扶措施,将脱贫攻坚工作牢牢压实。

 
  “2017年底全面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怎样让脱贫工作取得实效、让贫困群众真正从中受益、杜绝“数字脱贫”,哈拉海乡以“扶对人”、“脱得真”为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中不拘一格,频频亮剑,趟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扶贫脱贫之路,使2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了更多欢颜。
 
  立足公正公平  确保群众满意
 
  9日这天,哈拉海乡降下85毫米暴雨。雨水倾泻之下,让平时闲不得、总要找活干的龙双山难得的在家歇了一天,也正巧碰上了市脱贫督查组的一行人员。据龙双山回忆,“他们查看记录,发现我家就两口人却同时享受到了两项扶贫政策,就特意过来瞅瞅”。
 
  家住西里村的龙双山,在周围邻里眼中是个挑不出毛病的勤快人,多年来一直是满身子力气四处使,才勉强能攒够平日的生活开销,牵手智障的老伴一路走到今天。“没办法,我们这儿地不行,不打粮,包地价格就300多元,俩口子一年13亩地的包地钱也就仅够老伴的医药费。”单从龙双山平淡的话语中,就能感受到他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哈拉海乡多为盐碱地且整体低洼,就算在往常全县丰收的年头,这里都经常唱反调。2013年因洪灾积水,导致全乡近1/5的耕地无法耕种,至今还没缓过劲儿。农业的实际现状,导致这里贫困人口占比超过了10个百分点。众多贫困人口当面,如何在具体帮扶中体现公正、公平,考量的不仅是精准识别的细致程度,更要参考周围群众是否满意认可。
 
  针对龙双山一家的实际情况,哈拉海乡协调金融贷款,帮助其同时参加了龙江元盛公司的和牛改良饲养项目和志国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生猪养殖。乡党委书记戴忠良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扶贫贷款所购的2头“扶贫牛”通过代养再返售给龙江元盛,刨除养殖成本一年可净赚8600元;生猪养殖这块儿,一年出栏两茬,净赚能有6300元。两项合计14900元的纯收入下,龙双山一家今年即可实现脱贫。
 
  都是脱贫致富的好政策,龙双山家独占两项,周围贫困户是否会持不同意见,记者特地询问一番后得到如下答复,“都是多少年的老邻居,谁家什么情况我们都清楚,向老龙家这样的,乡里给提供这么大的帮助,我们都感觉做得对,谁也不会挑理。”质朴的言语当中,既蕴含了对地方政府脱贫工作的褒奖,更能从中窥见公信力的富集。
 
  瞄准优势路径  依托产业拉动
 
  自古便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与此类似,种植业相对薄弱的哈拉海乡也有其优势所在。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脱贫的根本手段,拓宽渠道、多头支持产业扶贫,尤其是依托本地传统养殖基础优势、依托本地龙头养殖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方式,不断壮大养殖规模,以此使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上能够持续稳定增收,是这里培植地方优势产业,以及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最佳出路。
 
  哈拉海乡从“两牛一猪”着手,实施了政府搭台,同时囊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在内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因户施策,将家庭养殖与合作社经营进行了有机结合。
 
  同样是西里村的贫困户冯忠江,家里对外包地,同时还在种植合作社打工,患病的妻子医药开销并不是很大,因此家庭贫困标准仅稍低于贫困线。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冯忠江在申请并通过乡信用社审核后,办下了2万元的专项贷款,并经由乡、村协调,与志国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养殖入社分红合同。此一项预计年收入在4200元左右,加上自家其他两份收入,脱贫摘帽当年即可达成。而在此期间,保险公司还对他和合作社养殖的活体动物及贷款本金进行保险;公证处对他与合作社签订的合作合同进行公证;乡、村和金融部门对合作社养殖经营状况及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一系列规则之下,不仅贫困户的收入有了保障,合作社同时也能通过养殖规模的扩大实现共赢。整体而言,又是对当地畜牧产业的有益促进。
 
  最近,利用省财政扶贫资金兴建的龙江现代牧业示范场在连家岗村刚刚建成。通过龙江元盛公司领办,采取“保底收益”模式,将在这里打造一个集改良、和牛饲养、精准扶贫融合一体的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计划可为150户贫困户提供有效增收脱贫渠道。
 
  目前,在已落实的脱贫措施中,哈拉海全乡从事养殖业脱贫的户数,已占据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和自主创业总数的61.8%,养殖真正成为了这里富民增收的支柱行业。
 
  开辟扶贫思路 创新招法频出
 
  脱贫攻坚战,是全面解决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的关键,任务异常艰巨。在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势必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哈拉海乡为追求脱贫实效,“接地气儿”的创造出了不少高招,有些甚至颇具亮点,值得借鉴。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一份A4纸张大小,精准识别阶段的“贫困户脱贫菜单”。菜单中,有产业项目、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和户联企业四项内容,其内又有所细分,贫困户可以根据自己意愿,点选想从事哪些种养殖、参加哪个务工队伍、加入哪个合作社或牧场等。此外,还可自选脱贫项目,并将存在的困难详细罗列。而相关办公人员则会在上面填写研究后的解决办法,以及预计收入和脱贫时间。据说,这个菜单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甚至被龙江全县推广使用。
 
  另外,在金融措施上,这里也采取了非常谨慎的创新方式。无论是之前提及的龙双山、冯忠江,还是其他参与养殖脱贫的贫困户,为避免金融扶贫贷款用作他途,哈拉海乡协调金融机构,将发放的贷款直接打到参与合作的企业或合作社账户,贫困户从签订合同到领取年终收益之间,钱不过手。再配合金融机构对相关款项的监管,专款专用“有限使用权”的扶贫资金贷款,由此可发挥出最大效用,“真扶贫”、“真脱贫”便也有了保证。盐碱地改良,盐碱地治理。
 
  危房改造,同样是推进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讲,维修和翻建是最常规的做法。但不可否认,部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已经丧失其维修和翻建的意义。有些贫困户无力承担后续维修费用,有些则是面对常年居住“伤心之所”,焕不起更多精气神。哈拉海乡利用省扶贫政策,将危房改造资金中的一部分整体打捆使用,建起了优先供贫困户申请使用的“幸福大院”,45平米左右的崭新住房和配套小园,以及根据个人出资情况而定的产权归属,为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开辟了崭新思路。而对选择入驻“幸福大院”农户的原有住房则采取移平措施,也并不会额外增加宅基地面积。目前,哈拉海全乡首批3个“幸福大院”即将完工,36户已签订搬迁合同的贫困户对搬入新居正翘首以盼,对未来富足的日子更是无限憧憬。
 
 
Why choose us!

盐碱地治理新闻

• 盐碱地治理新闻

about us公司介绍

Product and Application产品应用

成功案例成功案例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

大事记公司新闻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盐碱地治理新闻盐碱地治理新闻

Contact Us联系方式

首页广告首页广告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