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隔18年,国务院再次批复的、也是全国第2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从一诞生就备受关注。从去年10月19日获批设立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在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揭晓了黄三角农高区建设的最新进展,省、市对其发展的创新性设计和部署。
全国5亿亩盐碱地改良的寄托
“黄三角农高区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书记申长友说。
据悉,我国盐碱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亟需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的新路子。这需要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也需要产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申长友表示,黄三角农高区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目标,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优秀的科研院所和团队,整合国际国内的人才和技术,深度开展交流与合作,建设国家级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平台。重点建设水盐动态、植物营养等5个实验室和水盐运动等3个模拟实验场,从技术到产业全链条探索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模式,以期为全国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亿亩盐碱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据介绍,在创建过程中,黄三角农高区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渤海粮仓等新品种、新模式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
记者从今天的发布会上获悉:省政府将专门成立黄三角农高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担任委员会主任,组织、宣传、编办、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多个省直部门和东营市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
省编办副主任刘书伟表示,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省里按照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高效、精简、创新、务实”的原则,聚焦发展需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激发内生动力,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设计。
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作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对黄三角农高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能定位是,拟订并组织实施黄三角农高区发展规划,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与省外、国外的科研合作,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这一职能定位,管委会将实行大部门制,精干设立工作机构,对服务性、支撑性等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手段解决,一般不增加机构和编制。根据工作需要,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在区内设立派驻机构,加强市场监管等工作。按照应放尽放的原则,省级和东营市将适合管委会行使的权力逐步交由管委会行使。探索编制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权责清单,明晰管委会与省直有关部门和东营市政府的权力边界。
收入区内全留,支出缺口省财政定额定向补助
黄三角农高区将建立独立一级的财政管理体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以省级财政保障为主,实行省里和东营市共建。
省财政厅副厅长陈祥志进一步解释说,对于财政收入,黄三角农高区实行地方收入全留政策,区内实现的税收收入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非税收入,除上缴中央以外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归黄三角农高区,省财政和东营市财政都不参与分成。
对于财政支出,黄三角农高区留成的财政收入统筹用于黄三角农高区人员工资、机构运转、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及公用服务设施建设,缺口部分将由省财政按照定额定向的原则给予补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