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亮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作了全面部署。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要求,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路径。为进一步造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舆论氛围,近日本报特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驻村调研采访活动,报道各地的有效探索和成功做法。从今天起,将陆续刊登这组稿件,敬请关注。
初夏时节,一簇簇芍药盛开,香气馥郁,衬上绿油油的树景,显得格外娇艳。
这里是响水县大有镇七套中心社区甫舍村。谁能想得到,这片曾闻名华东的盐碱薄地上,如今竟是这样一片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致!
经过数年努力与坚守,如今当地终于抚育出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像翠绿的屏障一样,镇守在该村“东大门”。
【村中见闻】
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
带领农民种植中药材致富
5月20日,临近晌午。李志香从地里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扛起锄头回家。
“这是我们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李志香指着眼前的芍药地说,“每天来除草,一天能挣70块钱呢。”
李志香家住新建组,过去为照顾体弱多病的家人,她常年独挑大梁。但天不遂人愿,1亩地一年到头也就赚七八百元。
十九大后,随着土地承包期延长,该村党总支书记尹爱华指引李志香,将7亩地流转给回乡创业的严井富种中药材,并安排她去那打工,端“铁饭碗”。
“像李志香这样的低收入户,共有161户,421口人。”尹爱华介绍,他们一直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由于环境偏僻、缺乏深加工等原因,近年来种植面积逐渐萎缩。
为再振“杜仲之乡”雄风,去年下半年,七套中心社区深入安徽、北京等地充分调研、论证,决定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依托七套中药材种植的传统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
当十九大报告提出土地承包新政策后,严井富、殷磊、卓成和等在外打拼多年的甫舍人,更是在家乡“凤还巢”政策的吸引下,回乡创业。
2017年秋播前夕,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甫舍村联合三汾、中心、产旺等3个村在长达10公里的陈坎河两侧,流转土地4000亩,种植杜仲、白芍、白术、白芷、地黄、百合等中药材。
今年上半年,严井富又承包土地6000亩,使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增至1万亩,并发挥农业龙头效应,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带领农民一起种植中药材致富。
【干群心声】
“绿色发展”让百姓“吃生态饭”
就是守住农村最大财富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
甫舍村不仅深谙此道,而且坚持走自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说到这,不得不提个小插曲。最近尹爱华为了招商引资的事情,三天两头地往挂钩扶持该村的大丰区白驹镇跑。
令人不解的是,此前曾有企业主动上门投资,却被尹爱华一口回绝。乡亲们不仅没指责,反而纷纷点赞。尹爱华为何舍近求远?
“那是家橡胶制品企业!”在尹爱华看来,“生态环境好比‘人体组织’,如果只顾眼前利益,把‘身体’搞垮了,再花大价钱‘治’,得不偿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尹爱华认为,对甫舍村来说,搞绿色发展,让百姓吃上生态饭,就是守住“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听尹爱华这么说,作为该村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的严井富,对回乡发展充满了信心,“以前担心土地承包权到期会有变化,一直不敢加大投资。如今,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如同吃上了‘定心丸’。”
“项目后期,我还要建仓储、冷库设施,并与全国知名药厂合作建设深加工生产线。”谈及未来,严井富心里亮堂堂的,“我计划今后走产、供、销、旅游观光一条龙发展之路,让游客到甫舍村不仅吃农家饭、赏农家景,还能体验农家生活和文化。”
【记者手记】
筑牢生态绿色根基
“绿水青山”才能变为“金山银山”
走在甫舍村平坦整洁的乡间小路上。柔风吹过,路边的绿树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直到采访结束,这个画面依旧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中。
临走,居民马秀兰不忘夸赞,“党的政策真好!”在她眼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光帮她这样的低收入户解决了增收难题,人们去种植基地打工后,连邻里矛盾都变少了。
此外,在绿色生态循环养殖方面,甫舍村也在进行着有益探索。比如,居民孙建利用废旧校舍养殖鹌鹑,其产生的粪便均被村里作为有机肥,无偿提供给农户种地使用。这样既让废物有了去处,同时还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甫舍村所属的七套中心社区已形成中药材、杂粮、蔬菜、特种水产、特禽养殖、菜牛、鹌鹑、花卉、果树等特色农业基地,现代高效农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可以说,放眼望去,处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明确部署,提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
而在未来,如何更好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脱贫攻坚,发展生态农业、民生农业、现代农业,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