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渤海海边,一千多亩优质海水稻稻穗累累,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收割。袁隆平院士团队在此种植的海水稻迎来大丰收,尽管稻田盐度3‰左右属于中等偏低的盐碱地,但预计亩产能达到800斤左右。 除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院士的团队还在东营建立了千亩优质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占地3000亩,还有机水稻种植区430亩、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区1580亩。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地资源丰富。但海边盐碱地对于农作物的种植非常不利,受盐碱地的影响植被也会发生变化,仅有少量的植被可以存活,种植小麦等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经过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努力,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的实验推广获得成功。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耐盐碱稻田不仅是简单的种植研究,更是通过秸秆还田等一系列土地改良措施,使苍凉的土地焕然一新。 创新盐碱地改良技术 据研发人员介绍,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还通过调研中国盐碱地情况,结合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探索出一套盐碱地改良的综合配套技术——“四维改良法”。“四维改良法”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术配套应用于盐碱地改良。 以要素物联网系统为例,该系统将工程改碱用水与农艺用水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水、土、盐平衡条件。而抗逆性水稻则是通过培育种植耐盐碱水稻、低镉稻、耐旱水稻等抗逆性较强的水稻,以适应一定浓度的盐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 东营海水稻喜获丰收 记者了解到,“四维改良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盐碱地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地及撂荒地同样适用。根据各地盐碱地情况,四大要素技术可以自由搭配,可量身定做最优解决方案。 另外,种植基地里安装了远程会议系统,从事耐盐碱水稻、盐碱地改良等研究方向的专家会通过摄像头进行远程指导种植,研发指标监测指导。未来中心还会将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设置地下管网等多项高新技术进行配套形成的集成排灌系统安装到土壤改良的田块。 据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副主任张国栋介绍,中国盐碱地乃至世界盐碱地改良已经走了很久的路,却没有哪一条路是长期行之有效的。“四维改良法”破旧立新,旨在合力打造育种、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化链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现有1亿公顷(15亿亩),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袁隆平院士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改变“盐碱地上丰收难”的问题。2017年4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实验基地种下147个具有耐盐碱特性的水稻材料。9月28日通过测产,其理论产量最高达到620公斤/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