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每年因土地盐碱化损失的粮食超过1亿公斤。随着盐碱化程度的加剧,部分地方庄稼绝收、民房坍塌,由此导致的移民、再移民和弃耕现象时有发生。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癌症,轻度发生时若不及时治理,等到发展到重度再去治理,所花的代价就要高出几十倍。 自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目前已在甘州区、民勤县、景泰县、靖远县等8个县区实施了盐碱地改良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每年损失粮食过亿公斤 “以前这里是盐碱滩,寸草不生。”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农民孙喜喜介绍说,经过治理后,现在已能种出葡萄,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是酒泉乃至全省的移民安置大县,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多,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 自2008年以来,广至藏族乡共接收来自九甸峡库区卓尼、临潭、岷县3个县移民1900多户近万人,分配土地2.7万亩。从临潭县石门村移民过来的孙喜喜,看到这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比山区大好几十倍时,乐开了怀。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他傻眼了。 “那时候到处都是浮土,一脚踩下去,半条腿就被埋没了”。孙喜喜分到手的田地,不是盐碱大,就是板结重,种子种下去,出苗率很低,一家人的生存都有问题。 在瓜州县广至乡,记者看到治理过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而没有治理的盐碱地白花花一大片,被闲置着晒太阳。 河西地区土地肥沃,光照资源充足,不仅是我国的粮仓,也是国家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土地盐碱化却成了农民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酒泉市玉门市六墩乡柳北村,王海清家的20几亩地就有一半是盐碱地,一年里一半的收入和时间花在了治理盐碱地上。 黄河灌区的大片良田也正遭受着盐碱地的蚕食。靖远县刘川乡南川村有刘川灌区最肥沃的耕地,但如今200多亩耕地盐碱化,成为靖远县盐碱地的重灾区。 省耕地质量建设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介绍说,我省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河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及黄河灌区的引黄灌区和中东部地区等。 据调查,甘肃省盐碱地面积为2100多万亩,其中盐碱耕地480多万亩,盐碱荒地1600多万亩。土壤盐碱化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减退,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我省因土地盐碱化损失的粮食每年超过1亿公斤。 另一方面,随着盐碱化程度的加剧,部分地方庄稼绝收、民房坍塌,导致移民、再移民和弃耕现象时有发生。伴生的土壤荒漠化和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灌溉不当引起盐渍化 崔增团分析说,多重因素诱发我省盐碱地加重。盐渍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母质及质地层次、水文及水文地质构造、灌水及栽培耕作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甘肃土壤盐渍化除气候干旱所形成的原生盐渍化外,大量的是灌溉不当引起的次生盐渍化,且有加重的趋势。 甘肃河西灌区以及中部沿黄灌区,土壤中含有盐分,由于长年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土壤中大量可溶性盐分进入地下水,在缺乏畅通的排水设施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地下水位迅速升高,在强烈的蒸腾作用下,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导致盐渍化暴发性发展。 当年美丽富饶的靖远县河靖村,如今已被土地盐碱摧毁,留下一片废墟。据当地老人讲,河靖村为了向耕地要粮食,上世纪70年代将黄河水提灌到坪上,浇灌4000多亩耕地,然而就是这一举措,给这个村子带来了灭顶之灾。起初,坪上的耕地上水以后,亩产由原来的300斤提高到了800斤,算是解决了村民吃粮问题,然而大水漫灌,带起的盐碱从山上流了下来,直接侵蚀进入村庄。随着盐碱地的加重,大批村民房屋变成了危房,村民不得不搬迁。 崔增团介绍说,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癌症,轻度发生时若不及时治理,等到发展到重度再去治理,所花的代价就要高出几十倍。 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自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实施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盐碱地改良为其中一项主要技术内容,目前已在甘州区、民勤县、景泰县、靖远县等8个县区实施了盐碱地改良技术,目标是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土壤障碍因素影响明显减轻,农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 风多、沙大、盐碱、荒凉,曾是玉门市六墩乡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该乡昌河村村民包长英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白茫茫一片,是绿色生命的“禁区”。后来采取洗盐排碱、拉沙换土、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扩大耐寒耐碱作物种植面积等科学措施,治理出了3000多亩耕地。如今这里种植的向日葵亩产能达到240多公斤。 去年,包长荣在改良的耕地上种植了60亩向日葵,收入十来万,一家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针对日益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问题,近几年来,靖远县陆续在刘川、东湾等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的乡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减轻了耕地盐碱化程度。 据了解,我省盐碱地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实施“灌水压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残膜回收”,春秋灌溉排盐、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治理盐渍化,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开展秸秆堆沤和机械粉碎还田,改薄膜为厚膜、实现基本回收。 《甘肃省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规划(2015-2030)》提出,2015年至2030年我省将治理盐碱耕地面积385万亩。该规划实施后,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崔增团指出,通过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不仅使治理的盐碱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态得到改善,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 禾康土壤调理剂介绍: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治理 土壤改良剂 土壤调理剂 禾康土壤调理剂是用于盐碱地治理的专利产品。2000年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获得农业部临时登记,2003年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十八年来,禾康土壤调理剂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推广区域覆盖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等除西藏以上所有的省市。 为什么盐碱地治理要使用禾康土壤调理剂? 1、禾康土壤调理剂可以迅速降低盐碱土壤的含盐量和酸碱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大大缩短盐碱地治理周期。重度盐碱地可以实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 3、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激活被固化的养分,减少盐碱地肥料的使用量。 4、提高盐碱地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5、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 6、使用方便,可以冲施、喷施、滴施,大大节约人工成本。 禾康土壤调理剂盐碱地改良作用机理:
利用有机酸聚合物的络合增溶作用,提高土壤中硫酸钙、碳酸钙的溶解度,激活土壤中被固化的钙离子,被激活的钙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大量置换与土壤胶体吸附的钠离子,被置换出的钠离子与负价的官能团结合成溶于水的络合物,不再危害作物生长,然后随灌溉水流入土壤深处或者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由于阳离子被封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随灌溉水大量进入耕作层以下,不再危害作物生长。同时,禾康土壤调理剂中所富含的氢离子与土壤中引起碱性升高的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直接降低了土壤的碱性。因此,使用禾康土壤调理剂改良后的土壤,土壤的总盐含量和酸碱度明显下降,同时土壤的理化性状也得到明显改善,土壤中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的速效养分也大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