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盐碱地就是土体,尤其是土壤表层积聚过多
|
和植物耐盐机理方面做出了比较突出的工作,提出了原生盐
|
的可溶性盐,对农作物生长有害的土地。各种盐碱土都是在
|
害和次生盐害的理论,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了植物耐盐
|
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
|
机制。巴基斯坦,印度、埃及、以色列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科
|
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
|
学家在作物耐盐性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旧。4-。
|
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气候作用、耕作技术
|
1.2国内我国的盐碱地改良工作起步较晚,总体上依次
|
不合理、地下水位抬高等因素,均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我
|
经历了生物改良、生物与工程改良、综合改良3个过程。解
|
国约有盐碱地0.27亿hm2,其中耕地0.06亿hm2,盐碱荒地
|
放前,金陵大学在苏北盐碱地治理、改良利用方面做了一些
|
0.21亿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内陆地区以及长江
|
工作。大规模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是从解放后开始的。20世
|
以北沿海地带。因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
|
纪50~60年代,在盐碱地治理上侧重水利工程措施,以排为
|
物几乎不能生存。盐碱地改良虽然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很
|
主,重视灌溉冲洗。后来,陈恩凤教授提出“以排水为基础,
|
多成果,但人类在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改良利用原生盐碱
|
以培肥为根本”的观点,将水利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和生
|
土方面还没有取得本质性的突破-z·。
|
物培肥措施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盐碱土得到了有效的
|
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H-。目前,我国学
|
利用。盐碱土因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于机耕,具有潜在肥
|
者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邹长明等怕-认为,盐
|
力,是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盐碱地不仅可以扩大
|
分主要聚集在0~15 cm土层,尤其是0~5 cm;也有学者旧1
|
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缓解粮食压力;而且
|
认为,0~10 cm盐分积累远远高于其下各层,表层耕作土是
|
可以扩大绿化面积,改良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活。随着盐
|
主要改良对象,对于不同程度的盐碱土,应该有针对性地采
|
碱地利用技术的提高,人们还可以从盐碱地中获取各种化工
|
取治理措施。盐碱地改良技术可分为水利改良、农业耕作改
|
原料、食物和燃料。笔者在回顾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基
|
良和化学、生物改良。有研究者"1认为,实行旱水轮作可以
|
础上,阐述改良盐碱地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
有效改良盐碱地;旱作物采用膜下滴灌,可有效地减少土壤
|
1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回顾
|
水分蒸发,节约灌溉用水,从而减少了盐分的积累。研究淡
|
1.1国外俄国早在150年前就营造农田防护林,主要目
|
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合理的模
|
的是防止风蚀,抵御干旱,保持水土,其中一部分就营造在盐
|
型及管理方法,能够节水控盐,显著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81。
|
碱地上;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苏联对盐碱地造林植物选
|
2我国盐碱地改良采用的主要技术
|
择、植物耐盐眭、造林技术、选育耐盐植物、地下水位与盐碱
|
2.1水利改良技术
|
地的关系、树木对盐碱土壤的改良作用、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
2.1.1暗管排盐技术。地下暗管排盐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
|
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匈
|
一种方法,它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
|
牙利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o。美国科学家在盐害机理
|
留”一。的原理,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