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海兴这片土地,领略湿地风情,那黄白相间的芦花浩浩荡荡,绵延开去,异常壮观。 走进苏基镇大梨园村,满目梨园展枝,枯黄的树叶下面,土地还有丝丝绿意。透过林间空隙,远处的广场上,三五农妇头戴五彩头巾,快乐地说笑着,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幸福就随笑声洋溢开来。
200米路“救活”村庄
一排排民居,白墙红顶;一条条水泥路,平坦顺畅。一个大广场上,三三两两的乡民在大理石长廊中拉着家常,一派温馨和谐。
这几日,村党支部书记刘国章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看着已经清理平整完的村中最后一条道路,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把路修好了,我就不干了。四年前接这一摊子时,我是这样说的,可乡亲们不答应。”憨厚的脸上,黑黝黝的皮肤被风吹得都快皴裂了,眉宇间也有几分疲惫,可话语却那样温暖。
这位书记何出此言?还得从2012年讲起。大梨园是个纯农业村,世代土里刨食,虽然距离县城只有二里路,进城打工的也逐渐增多,但是人们的生活依然贫苦。这一切都归于村中道路。刘国章对此深有体会。
他从年轻就是个“不安分”的人,虽然讷于言辞,但心中有数。他十几岁就开始做运输生意,走南闯北。有了自己的运输车后,对“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体会更深了。大梨园地处城郊,省道黄辛路距离村庄只有200多米,可就是这咫尺可见的路,却隔断了村庄的发展。道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不只是下雨时一片汪洋,就连晴天时,深深的泥坑也从来没有干涸过。农忙时,庄稼进村,就连大型拖拉机有时候都打误。村中进进出出的车辆,到了村口就像漂泊的小船一样,说不定哪天就会翻车。
2012年,村中选举。刘国章当时自己运输生意正红火,本不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但群众的期盼和呼声把他推上了台。刘国章不是个闷葫芦,事事都明镜在心。他们村是传统的物流运输村、一个村庄1500多人,大型运输车就有50多辆。还有逐渐增加的养殖户,路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修路,也在他心里盘算很多年了。
上任后第一天,他就提出了“三把火”:第一修路;第二重修学校;第三引进黄河水。村民们这一听,纷纷响应,刘国章则说:“干完这三件事,我就不干了。”这是条硬汉子,说干就干,不让乡亲们掏一分钱,不让他们出半点工,凭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关系,跑资金,找施工单位,不到一年就把村中的四条主干道全部拓宽铺就了水泥路。
四年来,他一直带领村“两委”班子修路,村中4000多米主干道全部铺设完毕。路通了,心亮了,老百姓笑了。因为整天没日没夜地工作,刘国章也顾不上自己的生意,干脆就把运输车卖了。“我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轻重缓急我明白,在这个位置上就应该为老百姓干实事。”听得出,这些话刘国章发自肺腑。
基础“欧了”幸福来了
在宽敞的乡村路上行走,看着还悬挂在树上的秋柿、探出墙头的南瓜秧,心中立刻漾起一片花海。走路有些快的刘国章在村北的拐弯处停了下来,指着一处花花绿绿的大门口,连连说:“这是新学校,孩子们这回幸福了。”
整洁明亮的校舍,五彩斑斓的图画墙,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上空。几名工人正在铺设面包砖,一旁的校长刘雅静说,以前的校舍都是危房,孩子们来上学,当老师当家长的都提心吊胆,多亏了村干部。
刘雅静说,大梨园村从1950年就有自己的小学,面对教育体制改革,一年级至六年级全日制学校能在一个村保留下来实属不易。2014年4月之前,几十年的校舍已经破落不堪,很多功能教学设备都无法安装,随着教学科目的增加,功能教室亟待建设,这就需要扩建学校。以前学校后面是居民住房,要拆可不那么容易。刘国章带领着村干部们入户几次三番地做工作,嘴皮儿都磨破了,最后终于换来了皆大欢喜。一个暑假的工夫,孩子们就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这速度,村中百姓无不给村干部们竖大拇哥。
之后,村干部们并没有停下建设的脚步,而是集中力量建设了3800多平方米的广场。在村口,一眼就可望见这个宽阔的广场。一座江南风韵的小亭占据着广场的至高点,廊牙石柱,一直连着围圈的长廊,可想炎炎夏日、夕阳晚沉、玉兔东升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五成群,来此纳凉闲坐,说说庄稼的长势,谈谈今年的丰收,是件多美好的事。夏天夜幕降临,人们还会聚在这里,跳起广场舞,扭起大秧歌,广场上顿时一片欢腾。
2013年的时候,海兴县饮水多为苦咸。这届村班子上任后,多方协调,给各家各户接入了管道,引来了黄河水,这在海兴县是屈指可数的。人们的生活好过了,健康指数也在逐渐提高。
驻村工作组倾力扶贫
在广场东侧的居委会里,我们看到了闫翠江。他正在书写扶贫笔记,把最先了解的贫困户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自今年2月进驻该村,闫翠江和两个同事休息的时日,用手指头数都数得过来。他们都是沧州体校干部,三个大小伙子来到大梨园,整日想的就是给老百姓们改善村庄环境,争取扶持资金。村民孙双良,自幼腿残疾,勉强能走路,一家三代住着三间土坯房,窗户和门都要散架了。今年夏天,一次下大雨,工作组和村干部们冒雨前去查看村中隐患房屋,到了孙双良家时,大雨已经灌进了屋子,一家人老老小小都在积水的土屋地上往外淘水。这一幕一下子触动了他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一定要帮助他们修房”。一群人商量了对策,申请了专项资金,给他家换了门窗,盘了新炕,填了土屋地,贴了地板砖。现在,孙双良家窗明几净,白白的墙是老爷子一辈子想要的,终于实现了。
说起对工作的付出,对34岁的驻村干部李辉,体会得更深。因早年打拼,直到今年才想成家。婚期也早早地定在了11月。但前段时间,正值扶贫验收期,李辉半个月都没有回家,结婚的事也只好一拖再拖。
三人还发挥体校优势,给村中争取了几套健身器材、几组篮球架子,还给村民们买来了大鼓、镲等乐器,活跃了整个村庄。今年9月,他们还发动单位人员为村中农家书屋捐书3000余册,真正为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尽责出力。
采访结束时,夕阳斜照,一支高挑的芦花随风摇曳在温柔的阳光中,天边的一抹红云照亮了半边天,也映红了村庄。可想,如是春日,摇雪的原野,奔腾的运输车,快乐的家畜,还有归家的老农,裹着头巾的老奶奶,他们的生活一定如世外桃源般,恬静自然,幸福美满。
编后
风是冷的,心是热的
冬天的海风冷得有点儿肆无忌惮,直直地灌入人的衣襟,带来阵阵寒意。但是整个采访过程,我们的心却是温热的。
这温热,来自于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村党支部书记刘国章在接这一摊子之前,自家开着加油站、养着大货车,生意可以说是红红火火。可是,当了村支书后便什么都顾不上了。他上任第一把火就是修路。跑资金、求扶持,好话说尽,腿跑细,心操碎,终于修好了东西4条 、南北8条的高标准乡村公路。自此,村子四通八达,再无交通之忧,不知羡煞了周围多少村。然后就是建学校、修广场,让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让村民们有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可以说,件件实事都做到了村民们的心坎儿上。
这温热,来自于驻村干部的奉献和付出。别看闫翠江、李辉、张立民他们三人来的时间不长,事可没少做。发挥自身优势,为村里安装篮球架子、健身器材,添置大鼓锣镲、捐赠图书等,极大地活跃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还通过走访,将村中贫困户的情况一一摸清,积极协助村干部们为这些贫困户争取帮扶资金,雪中送炭,传递温暖。为了忙工作,30多岁的李辉还不得不将婚期一再推迟,这份牺牲让人敬佩。
这温热,还来自各级干部的上下同心。采访中,有个细节让人感动。今年8月的一天,天降暴雨。苏基镇党委书记王云龙放心不下辖区的危房户们,于是给各村村干部打电话,让他们去转转看看。当时,刘国章正带着村干部以及包村干部冒着滂沱大雨在村中走访。而像他们这样做的,还有好几个村。这让王云龙特别感慨:人心齐,泰山移,干部上下如此同心,人人心中装有百姓,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盐碱地改良,盐碱地治理,应用禾康土壤改良剂效果显著!
禾康土壤调理剂介绍: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治理 土壤改良剂 土壤调理剂 禾康土壤调理剂是用于盐碱地治理的专利产品。2000年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获得农业部临时登记,2003年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十八年来,禾康土壤调理剂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推广区域覆盖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等除西藏以上所有的省市。 为什么盐碱地治理要使用禾康土壤调理剂? 1、禾康土壤调理剂可以迅速降低盐碱土壤的含盐量和酸碱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大大缩短盐碱地治理周期。重度盐碱地可以实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 3、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激活被固化的养分,减少盐碱地肥料的使用量。 4、提高盐碱地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5、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 6、使用方便,可以冲施、喷施、滴施,大大节约人工成本。 禾康土壤调理剂盐碱地改良作用机理: 利用有机酸聚合物的络合增溶作用,提高土壤中硫酸钙、碳酸钙的溶解度,激活土壤中被固化的钙离子,被激活的钙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大量置换与土壤胶体吸附的钠离子,被置换出的钠离子与负价的官能团结合成溶于水的络合物,不再危害作物生长,然后随灌溉水流入土壤深处或者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由于阳离子被封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随灌溉水大量进入耕作层以下,不再危害作物生长。同时,禾康土壤调理剂中所富含的氢离子与土壤中引起碱性升高的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直接降低了土壤的碱性。因此,使用禾康土壤调理剂改良后的土壤,土壤的总盐含量和酸碱度明显下降,同时土壤的理化性状也得到明显改善,土壤中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的速效养分也大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