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盐碱地治理新闻

托县:盐碱滩上植“新绿”

    “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这是今年托县“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如今,走在托县的乡间,曾经的盐碱地里出现了层层绿意,田间地头更是喜讯连连。

在托县五申镇老官营村有很多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有力推进,老官营村与相关企业合作,及时调整土壤结构,现如今荒芜的土地上已经成功试种出了水稻。眼前的成片水稻田正是托县五申镇和内蒙古蒙特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通过利用脱硫石膏与腐植酸对盐碱土进行改良,土壤的PH值从13降到了7.3,结合专业科技人员带来的种植技术,酸碱中和后的200亩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这让当初半信半疑参与水稻种植的当地村民欣喜万分。

老官营村村民石福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怀疑,因为咱们这儿都是碱滩,连草苗都不长,现在利用农业科技种出水稻了,以前真是想都没敢想呀!”

村里有了水稻田,村民们不仅向技术员学习了插秧、施肥等新型农业技术,也增加了一份新的收入。从长远看,水稻田走有机种植、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改善土壤的同时效益也是非常可观。

内蒙古蒙特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在孝告诉记者:“咱们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就做有机食品。按照现在市场上有机水稻的价格每亩地如果产500斤大米,有机水稻在25块钱一斤,一亩地就是1万多块钱。”

老官营村党支部书记彭林科介绍说:“老官营这儿现在搞了200亩的水稻种植,总共是分3年进行推广,到第三年,准备达到1万亩,现在已经解决了当地100多位农民的就业。”

经初步测算,仅在五申镇,就有五六万亩盐碱地。为了让荒凉的土地产出效益,政府部门全力以赴,为企业全程提供周到服务。托县五申镇党委副书记哈达介绍说:“为了有效利用盐碱地,镇里积极从各个村协调了闲置土地,再从政策上重点扶持,侧重于农田改造的项目倾斜。政府尽量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服务到田间地头。”

水稻,这个北方罕见的农作物开始在托县五申镇的盐碱地里落地生根。而在古城镇的塔布板申村,同样是盐碱地种植,一茬茬韭菜已经开始订单销售。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韭菜都是又细又长的,而塔布板申泽园农业种植公司大棚里的韭菜长势可不一般。从个头上看,它长得非常粗壮,长到成人的膝盖位置,再看它的分量,拔了七八根在手里掂一掂,至少有一斤多重。

“跟普通的韭菜比起来不一样,关键技术过了关就没问题,这个技术是农家肥。盐碱地种植韭菜黑绿黑绿的,韭菜味浓,纯正,生吃咬起来还有甜味了。”塔布板申泽园农业种植公司负责人董喜才说,“韭菜一亩地收入高,要是赶上好行情,每亩收入七八万,1000多亩算算那得多少。每年村民打工的工资就有400多万。”

董喜才告诉记者,自打承包大棚后,他一直都在寻找盐碱地里适宜种植的品种。从去年开始,他在专家的指导下试种了有机韭菜,又粗又长的“疯狂”韭菜种植成功,并且还有很好的市场。今年他调整大棚蔬菜种植结构,种植了1000亩韭菜。目前,已经开始订单销售。

今年,托县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针对盐碱地地多面广的实际,在原有种植红柳、枸杞的基础上,试种水稻、黑枸杞等作物、苗木,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村民增收开辟新途径。托县把产业发展和“十个全覆盖”紧密结合,整合社会资源,改良土壤、大胆试种新品种,敢于改变盐碱化现状、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力求解决农民生存致富的根本问题。

Why choose us!

盐碱地治理新闻

• 盐碱地治理新闻

about us公司介绍

Product and Application产品应用

成功案例成功案例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

大事记公司新闻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盐碱地治理新闻盐碱地治理新闻

Contact Us联系方式

首页广告首页广告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