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由于土壤原因,一般都是低产的代名词。近年来,玉环农民通过改良土壤,创新管理,在盐碱地上实现了全县早稻千亩方产量新高。 眼下正是早稻收割的季节。连日来,玉环漩门湾湿地公园的省级早稻高产示范方里,机器轰鸣,一台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好的稻谷不断地被装入运输车,运往烘干房。盐碱地改良,盐碱地治理。 “今年的早稻光看长势就知道肯定高产,你看这一颗颗结实率很高,稻穗又大,每颗都很饱满,这样产量相对就高。”种粮大户阮黎明开心地说。 经过农业部门的实割测产,这片稻田的验收结果为平均亩产546公斤,同比增产41公斤,增幅为8.1%,创玉环早稻千亩方产量新高。 “今年天气也好,要阳光的时候有阳光,要雨水的时候有雨水,像刚播种的时候需要水,就正好下雨,水也不用灌溉,没出现秧苗枯死的现象。到后期抽穗的时候需要阳光,又阳光充足。”阮黎明说道。 据了解,这片省级早稻高产示范田是围垦形成的盐碱地。当地农户采取增加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水旱轮作等方式,通过八年时间的改良,使盐碱地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平均亩产也从原先的200多公斤增产到现在的500多公斤。 “要实现高产,除了天气和土壤等因素外,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特别注意。”阮黎明说,“结合稻田的实际情况进行田间管理,经常要去地里看一看病虫害发生情况怎么样,再结合农业局植保站病虫害预报情况,该打药就及时打药。” 据悉,玉环漩门湾湿地公园的省级早稻高产示范方共种有早稻1070亩,目前共有500亩成熟开始收割。再过一个星期,该地块早稻将全面成熟,进入收割高峰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