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为人知的兰考县一样,延津县也曾是盐碱地的重灾区。 在延津一名八旬老人的记忆中,几十年前的家乡每逢秋末、春初,天气干旱,遍地潮碱,上为盐结皮,下为潮卤土,深半尺有余。地面盐霜如雪,风一吹漫天飞舞,扑面而来,苦涩袭人。 而更要命的是,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常常面临减产绝收。在盛夏的七八月间,如果漫步四野,会发现草枯黄、树无叶、无耕人、鸟飞绝的景象,犹如入塞北不毛之地。 资料显示,历史上的延津,70%的土地为盐碱地,盐碱之重、危害之深之广,实属罕见。 为根治盐碱,延津人民一直在不断摸索。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多采取刮土熬盐、种植耐碱作物等方式治理盐碱,但收效甚微。而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组织科技人员,通过调查分析,摸清了盐碱危害特性,此外也了解到,盐碱的形成与水文、土壤、气候等有关。 长期的摸爬滚打后,当地终于摸索出一套“排、灌、平、肥”综合治理盐碱的科学方法。 排,就是开挖疏浚排水灌道,打通洪、涝、咸水的出路,改善区域地下水径流条件,起到土壤去水脱盐,淡化地下水,防止土壤返盐的作用;灌,是土壤脱盐的动力,通过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于水,再随水排出而脱盐,并可稀释土壤溶液浓度,抑制土壤返盐;平,就是调整土壤水盐动态不均衡状况,使排灌措施发挥作用,抑制盐斑发生;肥,则是改良盐碱地的根本措施。有机肥是土壤改良剂,能使土壤钙质活化,加强凝聚作用,提高保水保肥和减少蒸发能力,利用肥料有机酸,可以中和盐碱性物质,缓解盐碱危害。 在科学治理的同时,延津县委、县政府还实施了“农业生物”工程,对土地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由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壤盐碱这一世界难题。 如今的延津县,已经难寻觅盐碱地的踪影,而今一眼望去尽是桑田,一片生机盎然。随着治理盐碱的科学化和不断深入,延津正由农业大县逐步成为农业强县。 当年的盐碱地,如今已是大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