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盐碱地治理新闻

亚洲最大自流灌区 四百万亩盐碱地变“金土地”

         内蒙古巴彦淖尔消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盐碱地变『金土地』,产量高了、收入增了,你说农民是个啥心情?就两个字——高兴!”5月下旬正是中国北方农田灌溉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民范军家140亩耕地曾是盐碱地,现如今已成为一片高产的“金土地”。

巴彦淖尔蒙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地处中国北部边疆,黄河自东向西横贯该地,形成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河套灌区。灌区引黄控制面积1743万亩,年引黄水量约52亿立方米,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自流灌区。

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以下简称“农开办”)办公室主任邢国良告诉记者:“改造前,当地1058万亩耕地有百分之六十五是中低产的盐碱地。由于土地立地条件限制,农民只能种植葵花,有的农户每年不过几千元人民币的收入。”

2008年年初,中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覆“河套灌区五百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提议,项目将至2017年全部改造完成,每年改造50万亩,总投资估算为48.5亿元人民币。

内蒙古农开办副主任林虓峥介绍道,当地农开办结合河套地区土地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大破大立”的土地整治新模式。把村与村、乡与乡的耕地全部“打破”,放在一个“盘子”里统一开渠、统一修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最后统一再分配。

记者了解到,八年间,当地共投入32亿元人民币,通过渠沟路林田综合配套,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已将四百万亩盐碱地改造成“高标准粮田”,实现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效增收。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常丰村村民郭玉文有三十亩地,过去都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大大小小共有四十多块,耕地机械无出路,灌排不配套……他告诉记者:“五原县耕地高低不平、土堆多,地块杂乱、不规则,过去总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现在好了,渠通、沟通、路通、地平,浇灌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每亩地还可节水60立方米。”郭玉文高兴地说道。

家有一百余亩地的农民韩伟告诉记者:“如今的土地条件已经让我们从种植结构单一型向市场订单农业转变了,除了葵花,还种植小麦、玉米及瓜果和蔬菜等高效作物,我的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

 
Why choose us!

盐碱地治理新闻

• 盐碱地治理新闻

about us公司介绍

Product and Application产品应用

成功案例成功案例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

大事记公司新闻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盐碱地治理新闻盐碱地治理新闻

Contact Us联系方式

首页广告首页广告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