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盐碱地治理新闻

千里田野织锦绣 盐碱地里结硕果

           时光仿佛善于魔法,既能春华秋实,也能让田野发生靓丽的变化。

沧州地区淡水资源匮乏,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和1/16,粮食单产不足200公斤/亩,是渤海粮仓项目实施的核心区。从2014年全面启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来,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全力攻坚示范工程,研发了具有沧州区域特色的一整套主推增粮技术,选育了一批新品种,实现了增粮节水,渤海粮仓园区被认定为“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到2017年增粮10亿斤、到2020年增粮15亿公斤的任务,这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为沧州描摹的美好蓝图。沧州市农科院肩负着沧州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任,该院紧紧围绕服务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力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全面加强科技服务,以科技为引领,推进环渤海低平原雨养旱作区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任务,提升示范区建设质量,让盐碱之地变身“渤海粮仓”,也让百姓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科技工程惠及农家 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沧州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区的百姓刚刚收获了一个丰收年。

“新的玉米种植技术真能让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黄骅市二科牛村村民郭大田开心的告诉笔者。

对于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推广的春玉米起垄覆膜种植新技术,郭大田当初将信将疑,于是,他的12亩农田,一半采用了新技术,一半采用传统技术,结果采用新技术的地块多收了2000多斤玉米,望着另外六亩地的玉米,老郭后悔莫及。“听到种个玉米还要起垄,又要覆膜,这么复杂谁有时间伺候。没想到播种时来了台播种机,一路走过去全完成,比普通播种机还好还快,长出的玉米就更不用说了”科技种粮让郭大田心服口服。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项目启动后,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为河北省项目研发团队之一,主要承担环渤海低平原雨养旱作区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任务”。该课题主持人、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阎旭东研究员告诉笔者,“课题组在过去多年来滨海区生产生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该地区雨养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密切结合实际气候和土壤特点,确定研究思路,制订试验方案,经过连续几年的科研攻关,推出多项针对性强、易操作、节水节肥增产的实用性旱作技术。”

归根结底,政府工程能否成为民心工程,就看老百姓是否得实惠。

以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研究的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新技术为例,因其因地制宜,效益显著,深受农民欢迎。沧州地区春季少雨干旱,小雨多,有效降雨少,播种春玉米往往出现“卡脖旱”,产量低而不稳。该技术通过先起垄,垄上覆膜,在膜侧种植玉米的方式,表现出显著的集雨保墒效果,通过汇集,使无效降雨变为有效降雨,避免了困扰生产多年的春玉米“卡脖旱”的问题。同时,该技术通过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后期抗倒伏效果显著。2015年,沧州市农科院又成功研发出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双垄四行”大型播种机,一天播种可达100亩以上,而且全部应用降解地膜,对环境无污染。该技术一经推广深受广大农民欢迎,2015年《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规程》通过河北省地方标准审定,并被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项目列为重点主推技术之一。该技术先后在黄骅、泊头、沧县、青县、东光、海兴示范区等县市大面积推广,推广辐射面积十余万亩。

2014年9月12日,专家组对黄骅市二科牛村示范基地500亩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技术示范田进行现场产量检测,平均玉米亩产716.2kg/亩,比对照增产37.6%,亩增经济效益200元以上。2015年沧州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大旱年份,相当一部分春播玉米绝收,9月3日,专家组对二科牛村示范区千亩示范方进行现场测产,平均亩产568.2kg,比对照增产65.6%。

这一串串艰难获取的增收数字,它的背后折射出农业科技人员勤劳的汗水,更折射出沧州党政领导扎实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劳苦与心志。

孜孜以求技术当家 科技雨露润泽农田

总结沧州市推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的经验,就是依托项目团结合作的研究平台,推倒技术围墙,打通了学术孤岛,实现了产学研、科教推的紧密结合。在这个平台上,沧州农科院渤海粮仓项目组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年轻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得到培养。2014年、2015年该院渤海粮仓项目组获河北省渤海粮仓项目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项目实施几年来,沧州农科院审报了一批知识产权。先后申报国家专利九项,其中四项已经获得授权,其余已进入实审阶段。通过河北省地方标准审定四项,沧州市地方标准审定三项;发表学术论文六篇,出版著作一部《沧州市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主推技术》。研发了多项雨养旱作核心技术,并集成“两年三作”新型耕作种植制度。除了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等新型种植新技术,该院还研发了玉米宽窄行单双株增密增产技术、旱作冬小麦春季追施水溶肥增产新技术、冬小麦“六步法”旱作种植技术、雨养旱作区冬小麦覆膜种植新技术等核心技术。在以上单项旱作技术的基础上,该市农林科学院进一步集成了《雨养旱作区蓄墒保播增收“两年三作”耕作种植制度》,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一年一作或极不稳定的一年两作种植制度,实现了周年无需灌水条件下玉米与小麦种植的无缝链接,是对当地耕作制度的一次升级。该种植制度显著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较传统种植方法,两年产量可增加30%以上。

以粮为基,沧州市农科院进一步研究形成草粮兼顾型种植技术新模式,研发《玉米-苜蓿-小黑麦“一年四收”草粮兼顾型高效种植模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农业部多次提出要形成草粮兼顾型农业结构,沧州农科院研究团队针对沧州地区盐碱荒地多和夏季雨热资源丰富的特点,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的指导思想,结合近几年研发的多套粮食作物旱作种植技术,与当地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苜蓿产业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玉米高产技术嫁接移植,升级换代形成了《苜蓿-玉米-小黑麦“一年四收” 草粮兼顾型高效种植技术模式》。”阎旭东研究员介绍说,该模式通过对苜蓿种植方式的调整,采取宽窄行种植,在进入夏季后于窄行处种植夏玉米,充分利用该阶段的光热水资源,可实现玉米500kg的产量目标。玉米收获后如墒情较好,在原处种植小黑麦,与来年第一茬苜蓿混合收割,形成优质豆科牧草与优质禾本科牧草的混种混收,牧草品质与产量均得到显著提高。这样形成了两茬苜蓿、一茬小黑麦、一茬夏玉米的“一年四收”新型种植模式。它不仅解决了环渤海地区苜蓿生产和当地气候条件不耦合的问题,充分利用了7-9月份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可实现亩经济效益2300元以上,大大高于单种苜蓿的效益,同时又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生态效益巨大。2015年在沧县北阁试验基地建立800亩示范区,并完成了农机配套,一台播种机可以同时满足苜蓿、玉米和小黑麦三种作物的播种。该模式不但适合在牧草种植区推广,而且适合在玉米种植区推广。

此外,沧州农科院还积极探索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该院与河北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了多年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研究,形成了完整的间作种植技术体系。自2012年连续四年在泊头四营乡大面积示范种植,平均亩收获玉米420-530kg,大豆86-93kg,经济收益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同时该种植模式在培肥地力方面效果突出,对后作冬小麦产量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做到农药化肥的双减。

农业科技如同甘霖滋润着沧州田野,“送金送银,赶不上送科技上门”,听到农民群众如此质朴真挚的感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的农业科技人会心地笑了。

示范推广扎实培训  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手段。沧州农科院以科技引领助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围绕沧州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的资源现状,着力抓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实施生产设施化、技术集成化,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

2013年项目实施初期,河北省渤海粮仓项目组提出了建立“百千万亩”试验示范体系。百亩核心试验区重在试验数据的获得,千亩示范方重在展示技术效果,万亩辐射区重在为农民增收增效服务。沧州农科院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做到试验基地地力均匀,数据可靠;示范基地道路畅通,标识明显,田间设施齐全,耕种整齐,展示效果好。项目实施以来,先后在黄骅、泊头、东光、沧县等建立了千亩示范方五个,并建立了黄骅二科牛村万亩示范区和泊头大卢屯、宋八屯万亩示范区以及沧县北阁村3000亩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小区示范引导、技术服务指导、对高产户进行奖励、农机设备配套等多种方法,保证了示范区的建设质量。

“农民干不干,主要看示范。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发展快不快,带动作用强不强,关键就在示范推广”,阎旭东副院长告诉笔者,该院充分利用示范区的技术展示效果,开展了多场次的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活动。 

2014年9月4日,全省玉米现场观摩会在该院渤海粮仓项目黄骅市二科牛村示范区召开。沈小平副省长及相关厅局和科研院所的200多名领导、专家现场观摩了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示范田。对在当年大旱情况下玉米旱作种植技术所表现出的丰产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5年4月30日,由省渤海粮仓项目办组织的“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技术播种现场会”在泊头示范区召开。现场展示了研发成功的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播种机。河北省渤海粮仓项目各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中友机电、沧州各县市项目负责人、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现场观摩。

2013年至2015年,在黄骅市在二科牛村示范区、羊二庄示范区召开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各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的玉米、小麦种植现场会七次,极大地调动了人们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在进行示范区现场观摩的同时,沧州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讲座活动,沧州农科院技术人员与各县农业局技术站,利用冬闲时间,走乡串村开展技术讲座几十场次。并结合河北省阳光工程培训、河北省农技人员培训及农开办项目,广泛宣传项目研究成果。几年来参加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000余份。通过宣传,周边自发前来示范区和试验基地参观的农民络绎不绝,技术培训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沉下身子,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种养大户。沧州市农科院送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一个覆盖全市农业主产区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框架已基本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成为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2015年,沧州全市示范推广小麦53万亩,总增产3458.5万公斤。玉米种植面积85万亩,总增产7571.8万公斤。按一般地力核算,亩节水50立方米,亩节成本50多元,亩增效210元。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如今,沧州农业人又站在“十三五”的崭新节点上,接下来,沧州市农科院将对成型的旱作种植技术进一步完善,在开展雨养旱作区种植技术的同时,探索研究沧州西部地区非充分灌溉区农业生产中节水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大与各县市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推升示范区建设质量,在沧州大地上,用科技创新成果照亮农民奔小康之路。

Why choose us!

盐碱地治理新闻

• 盐碱地治理新闻

about us公司介绍

Product and Application产品应用

成功案例成功案例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

大事记公司新闻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盐碱地治理新闻盐碱地治理新闻

Contact Us联系方式

首页广告首页广告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