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寿北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盐水层浅。在大家的印象里,大片的棉花地一直是这片土地一直以来唯一的“ 表情”。上世纪90年代起,寿南的农民依靠种植大棚致富,而这里的农民“ 徒有羡鱼情”。可是,就在寿光的最西北盐碱滩上却有这么一个村,村民打破常规,在盐碱地上无土栽培西红柿。如今已形成600多亩的无土栽培种植园区,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经济来源的同时,也为寿北地区发展蔬菜产业趟出了一条探索之路。 盐碱地上种出西红柿 “我们这都是盐碱地,土质差,而且水利条件也跟不上,农民大都是种棉花,一亩地也就挣800块钱。”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南木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本兵介绍说,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很低,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南木桥要发展,只能寻求种植品种的突破。 2000年,我市的科技人员来到寿北地区推广无土栽培,村“两委”觉得这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机会,就发动村里农户进行试种。祖祖辈辈都在这片盐碱地上种棉花,一说要种菜村民都不同意。“原来试种过地瓜等经济作物,但是种啥啥死,农民肯定是有阴影。”李本兵说,“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就由我们村干部带头建,共建起了46个大棚。” 李怀敏是南木桥村第一批无土栽培西红柿的,他把这项技术形容为“村里翻天覆地变化的源头”。“原来一直种棉花,哪还敢想种大棚。上年纪的都说,这片地只能种棉花,不让我们种。当时我还年轻,想多赚点钱,就跟着村领导试试。”李怀敏说。 “以前种棉花,好的年景一年收入也就万儿八千,像2015年这种情况就要赔本。种大棚后效益是越来越好,特别是最近几年,2亩地的大棚,年收入五六万不是问题。”李怀敏说,“要是种棉花,想赚五六万块钱,就算种上20多亩也不够。”就这样,南木桥村的种棚户从大棚总数由最初46个发展到现在的157个,年产值超过900多万元,并带动了北木桥、寇家坞一村等发展蔬菜大棚的热情。 算总账无土栽培模式更省钱 来到李本兵的大棚,一眼望去跟普通大棚没什么区别。“不是无土栽培吗,怎么西红柿还是种在土里的?” “这是沙子和炉渣,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铺在地上的薄膜上,用于固定西红柿根系。” 李本兵挖起一撮“土”说到,大棚蔬菜浇水、施肥用的是滴灌。每排西红柿根上都通着一根管子,装着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液。通过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进行科学施肥,少量多次地为蔬菜提供充足养分,保证优质高产。通过大力普及,这种新型的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在保证蔬菜质量的同时,也能大大降低菜农的劳动量。 听着很复杂,那么成本呢?“无土栽培其实并不像大家传言的那样,建一个大棚的成本需10 万元左右,比普通大棚高出约3 万元,但后期无需再投入。”据李本兵介绍,他们曾请专家对普通种植模式和无土栽培种植模式两种种植模式做过成本测算,最终的结果是普通种植模式生产成本占到年收益的30%—35%,而无土栽培只有10%—15%。无土栽培节约就节约在投用品使用上。 据李本兵介绍,目前,西红柿一年种两季,普通土壤需要冲灌各类有机肥,有些就随着水渗入土壤中,不仅造成浪费,而且造成了面源污染,让土壤板结、酸化。无土栽培则是采用滴灌的方式,肥料直接到根部,水肥浪费少,用量也少,每季的营养液成本超不过1000元。 同时,无土栽培采用滴灌营养液的方式,到了冬季棚内湿度更小,病虫害也少,所用的农药也就更少。栽培所用沙子和煤渣一次性投入,以后都不用再换,只要到了歇棚的时候集中消消毒就行,连闷棚都不用,也不用担心根结线虫等“土里带出的病”。 “别看我们只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们现在可是拥有了国家专利。”李本兵介绍说,在种植过程中,他们联合科研机构不断对栽培模式和营养液配比模式根据寿北实际进行改良。改良后,西红柿果实更加饱满,品质更高,产量也比当初增加了20%。 办实合作社西红柿卖到俄罗斯 2015年,针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实际,我市提出要重点推进村“两委”领办合作社工作,对此,李本兵表示“举双手赞成”,因为他们村就是村“两委”领办合作社的直接受益者。 据介绍,在当初发展无土栽培的时候,附近有几个村同他们一起起步的,但是最后剩下来的只有南木桥村,能够生存下来得益于村“两委”的介入。 “个人创办的合作社以盈利为主,而我们的合作社则是以服务为主。合作社从一成立就主要做了四件事情,包括公共资产投入与管理、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李本兵介绍说,南木桥村离市区有50多公里,来这里收菜需要增加运输成本,所以他们的西红柿比别的地方便宜几毛钱也很难销售,为蔬菜找销路就成为村“两委”的重点工作。合作社改变了原来自由市场销售的模式,改为合作社统一销售。村“两委”靠在蔬菜批发市场,反复向经销商介绍蔬菜的优点,一点一点地为全村蔬菜打开销路。现在合作社已与东北、北京、江苏等地的经销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出口到俄罗斯,成为当地的高端蔬菜,每斤价格也比普通种植的西红柿贵上两三毛钱。 虽然无土栽培西红柿很成功,但很多村民还是守着盐碱地种棉花。“都是些老年人,想种也种不起来了。但让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对包地人不放心。”李本兵说,“原来集体经济很薄弱,为村民服务的事想做但没钱做。村民都是各干各的,没啥合作。”2009年,南木桥村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寿光市双桥无土栽培蔬菜专业合作社,土地由村民流转给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流转给社员。村“两委”做起了土地流转的“中介”,土地流转这才推广开来。2015年春节后,村里流转土地,新建67个100米长的新式大棚,大棚种植面积发展到650亩。 “土地承包费由原来的300元/亩提高到了1000元/亩,实现了种棚户、土地流转户、合作社三方共赢。”李本兵介绍说,土地调整完成后,合作社出资为新棚区打了一口井。“现在有钱了,就多给村民办事。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社的好,才能把大家的劲拧到一块。”据李本兵介绍,现在合作社又将目标放到了互联网,无土栽培西红柿搭上电商快车。 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双王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启动实施了双王城优质农产品开发计划,尝试了一条示范引导鼓励自发种植、技术服务全过程保障、市场化手段扩大营销、强化品牌运作提升附加值的农产品发展模式。在园区党工委的指导下,合作社于2010 年成功申报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2013 年产品注册“双桥兴”商标,并建立合作社自己的分拣标准、包装标准,迈出了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关键一步。 2015年初,双桥无土栽培蔬菜专业合作社入驻中国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企业商城,试水互联网销售,一次网络销售西红柿超过两万斤。现在合作社正在与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洽谈,力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奏响“互联网+农业”号角,把优质的无土栽培西红柿通过互联网推上更多人的餐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