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盐碱地治理新闻

盐碱地里的希望

      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始于2007年,是中央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问题。镇赉项目区作为最早启动实施的区域,几年来,他们始终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精心组织,强化管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6月9日,全省土地整治项目验收现场会在镇赉县召开,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镇赉项目区一期成果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截止到2013年底,镇赉项目区种植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已达300余斤,昔日被称为“碱巴拉”的不毛之地逐渐变身为大粮仓,盐碱地里不断孕育着新的希望。
      抢抓机遇,科学规划,项目区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镇赉县位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结合部,地处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互融汇聚地带,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由于常年干旱,这里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造成全县有数百万亩土地无法耕种。然而,镇赉又是水资源富集的地方,仅东部的嫩江年径流量就有217亿立方米。嫩江是我国北方唯一没有污染物排放的河流,由于长期处于浅层开发,到目前镇赉县对嫩江水的利用率还不足1%。一边是滔滔南下的江水,一边是大片焦渴的土地。多年来,由于缺少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大片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引进江水,改造宜农荒地,曾是几代镇赉人的梦想。
      2006年,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开工兴建,该工程穿越镇赉境内8个乡镇近90公里,这为镇赉县开发亦农荒地、改造中低产田提供了绝佳条件。他们当即提出了开发百万亩水田的规划,该规划与正在实施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规划不谋而合,并很快被纳入到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统一组织实施。
      2007年9月11日,经国家批准,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镇赉项目区工程率先开工建设。项目区估算总投资22.82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新增费16.76亿元;地方统筹3.31亿元;群众投工投劳2.75亿元。规划总面积146.61万亩,建设规模122.85万亩, 新增耕地面积57.3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1.46万亩。项目区分为建平和哈吐气两个区片。其中,建平区片建设规模67.02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0.10万亩,拟建设高标准农田62.62万亩;哈吐气区片建设规模55.82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7.28万亩,拟建高标准农田47.50万亩。项目计划于2014年底竣工。
      2011年,基本完成了建平区片和哈吐气区片已实施工程(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完成建设规模71.59万亩,累计完成投资9.55亿元,实现新增耕地32.03万亩。项目区规划功能和水利功能基本到位,工程的土方及建筑物、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主体已全部完成。合计完成工程量为:渠系2493条、2456公里,桥涵闸等水工建筑物3275座,水井256眼;主干路129条、320公里,田间路580条、889公里;平整土地11.41万亩;完成渠道砼衬砌171.1万平方米。由于一期工程设计中不含农渠衬砌,他们从工程质量考虑,经请示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从优化设计剩余资金中增加投资9550万元用于一期工程农渠衬砌。2013年4月中旬开始施工,开工建设衬砌110条、合计66公里。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优化服务,强化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意义重大,效益可观,不仅可以扩大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改良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更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探索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因此,镇赉县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作为全县的“天字号”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质量。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开展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在镇赉县乃至全省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切实推动这项“天字号”工程,该县成立了五个层面的组织机构。第一层面是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四名副县级领导任副总指挥,县直有关部门的“一把手”为指挥部成员。第二层面是前线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担任总指挥,专门负责项目建设的指挥调度。第三层面是建设协调服务工作组。设立了综合指导、土地整理、水利工程、政策法规、产业发展、环境保障、生活后勤、宣传报道、监察审计和水田种植等10个组,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第四层面是建设管理委员会。为专设的管理机构,下设工程质量组、财务管理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第五层面是县级领导包保。13名县级领导、69个部门分别包保项目区各乡镇,重点负责协调服务。五个层面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分头把关,重点包保,通过召开工程实施调度会、亲临项目现场调研等形式,解决施工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稳步有序向前推进。
      规范服务管理,保障工程质量进度。做好超前协调服务。项目开工前,该县就对如何加强协调服务进行了超前研究谋划,制定了《关于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县上下凡是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要“即知即办、即办即结”,无论如何都不能影响工程建设。在涉及土地确权、工程占地、项目区迁坟、工程用水用电以及施工单位的吃、住、行等问题和困难时,积极开展协调服务,千方百计帮助施工单位解决。由于历史原因,项目区存在非法发包未利用地等违法用地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坟地等问题。他们选择问题最多、困难最大的建平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乡人代会确定以地补地、对外承包新开土地、集中坟地等办法,协调化解矛盾。试点成功后在全县铺开,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在项目开工前,用较短的时间就清理违法违规承包合同1835份,落实工程占地1000多公顷,迁坟4000余座,为工程施工扫清了障碍。为解决工程车“行路难”问题,他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凡参与工程建设的车辆,由县交警部门制作专用工程车辆牌,无重大违章事故不准罚款扣车。做好强化监管服务。坚持做到严把“四个关口”,促进工程管理规范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程质量。严把“设计关”。对设计部门的设计成果,在技术交底前,都要进行严格审核。对有缺陷的设计,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设计,都及时做了变更。由于设计时间短等原因,设计深度不够,一些设计与项目实际不符。为保证施工质量,他们在组织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同时,对大部分施工图纸都进行了重新复核,并优化设计,修订偏差,消除了工程质量隐患。严把“开工关”。在每一项工程开工前,首先要认真审查工程的开工条件。凡是工程设计不到位的,或者施工力量不到位的,坚决不允许开工,从源头上保障了工程质量。严把“施工关”。工程开工后,工程技术人员就马上进驻工地,与监理人员一起进行现场监督,并按照工程的设计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旁站管理。严把“结算关”。对施工单位报验的工程,在监理单位审核的基础上,还要认真复核。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指挥部坚决不予结算。做到认真检查指导。针对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实行现场办公和跟踪检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多次组织施工单位召开现场会议,逐个标段、逐项工程地进行检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全部要求返工,从根本上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为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及时组织开展了以“对标找差距、达标保质量,抢工期、赶进度、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对达标劳动竞赛”活动,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进行综合评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切实推动了工程建设。同时,他们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组织公安、国土、安监、质监、人社、电力等部门,重点围绕项目区劳动保护、临时用电和机械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严格资金管理,保障工程廉洁高效。始终坚持把管好用好国家项目资金放在重要位置,确保资金万无一失,确保工程廉洁高效。重点狠抓了“两条防线”:一是狠抓思想防线。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关口前移,防微杜渐,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制定了财务、工程管理、资金拨付等多项制度,并经常提醒监督,使“不该要的不要、不该拿的不拿”成为大家的自律标准。定期对指挥人员、管理人员、监理人员进行党纪法规和廉政教育,不定期召开管理人员培训班,由检察院反渎局领导亲自授课,筑牢思想防线。二是狠抓操作防线。项目建设管委会专门成立了财务组,县财政局严格把关,对项目资金实施有效管理,独立核算、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做到合理合法、透明高效,杜绝了挤占、挪用、串项等问题的发生。
      注重土地经营,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注重投工投劳配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负责完成农渠以上田间配套工程,农渠以下田间配套工程需要靠投工投劳建设。镇赉项目区共需投工投劳工程投资2.75亿元。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镇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镇赉项目区新增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确定了“谁承包、谁受益、谁建设”的原则,投工投劳任务主要由土地承包经营者负责完成。由于政策制定准确,宣传落实到位,土地承包经营者积极配合,目前累计完成投工投劳工程投资1亿多元。
      注重承包经营。为保证开发的新增耕地更好地发挥效益,实现增地、增粮、增收,让项目区农民受益,在新增耕地的发包上,他们采取1:1.5比例给予农民占地补偿;并优先发包给项目区农民,发包面积控制在当地农民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50%范围以内;他们更是创新采取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包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吉林丰盛米业、好雨集团、大连毅腾集团、辽宁五峰集团、东佳集团等五家大集团,均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有实力,经营理念新,产品有市场,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管理+基地抵押+金融投入+政府扶持”的经营方式,将项目区建设得风生水起。
      注重试验示范。镇赉县五棵树镇徐家村位于土地整理项目区的东部。过去这里曾十年九旱,加上盐碱地居多,一直是全镇最穷的村。依托原有的灌区水力资源,五棵树镇也曾大力开发水田,进行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但由于力量所限,对离渠系较远的徐家村始终鞭长莫及。同在一镇,水田区人均收入上万元,而旱田区有的仅1000多元,贫富差距十分明显,人们要求“旱改水”的愿望非常强烈。项目实施后,为了给后期的规模化生产积累经验,2008年,县里选定在徐家村种植了1万亩试验田。这一年,县里对这些初涉水田的农户,给予了用水和生产补贴,农技人员则从农民扣棚育苗、插秧开始,一直到田间管理实施全程技术指导。试验田选用了7个抗碱品种和以沙压碱、脱硫石膏、硫酸铝改良剂等10项技术措施。物资技术上的帮扶使试验田当年收获水稻350多万斤,参项137户农民家家都有较好收成。村民康伟利家当年收获稻谷10万多斤,纯收入超过6万元,而与他同在一村的哥哥家,那年的20亩高粱却因天旱只有秆没长穗。当地村干部以每亩旱田与水田收入相差5000元进行保守计算,全村“旱改水”一年即可增收130万元。几年下来,试验田获取了喜人的收成,从2008年的亩产780斤递增到2013年的1200多斤,为项目区大面积盐碱地种植水稻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数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徐家村面貌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村民大都没有钱,村里唯一的小卖店只能卖一些日用小百货,还被大家赊欠得难以为继,那时村民们就怕家里来客人,为没啥招待而犯难。如今,村里已有两家小卖店,烟酒糖茶,活鱼、鲜肉、青菜也都能现吃现买,人们不再为吃饭待客发愁,转而都在琢磨盖新房、买农机甚至小汽车等如何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大开发给我土地变了样,嫩江水哗哗往地里流,盐碱地变成金银滩,一片片稻田插秧忙;大开发让我家乡变了样,鸟飞鱼跳稻花香,穷光景变成富日子,由不得我为你放声唱。”当地农民吴焕志用一首自编的民歌,表达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Why choose us!

盐碱地治理新闻

• 盐碱地治理新闻

about us公司介绍

Product and Application产品应用

成功案例成功案例

试验报告试验报告

大事记公司新闻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盐碱地治理新闻盐碱地治理新闻

Contact Us联系方式

首页广告首页广告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