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寿光蔬菜网】齐家庄子村委大院在几十年前是一片盐碱地,根本不长庄稼,土层表面只能看到一层白茫茫的盐渍。随着多年的改造,昔日这片盐碱地终于变成了良田。”改造盐碱地是一项艰难的长期任务,这个过程离不开马金田这代人的“北大洼精神”。
在齐家庄子村委大院,有一块地种着花生、豆子,还有桃树、李子树等。指着这片地,马金田告诉记者:“这片地方在几十年前是一片盐碱地,根本不长庄稼,土层表面只能看到一层白茫茫的盐渍。随着多年的改造,昔日这片盐碱地终于变成了良田。”改造盐碱地是一项艰难的长期任务,这个过程离不开马金田这代人的“北大洼精神”。 “北大洼精神是什么?是实干,更是艰苦奋斗!”回忆起当年改造盐碱地的劳动场面,马金田顿时精神抖擞。年轻时的马金田,干过生产队长和文书,并在1970年至1981年期间担任村支书,任职期间,他用实干精神谱写了一个时代的“北大洼精神”。 当时,齐家村子共有66口人,1万亩土地,然而,这些土地中真正能种粮食的仅有1860亩,其余8000多亩全是不长庄稼的盐碱地。由于耕地少,齐家庄子村的粮食产量很少,在吃粮问题上大多靠政府救济。为了解决全村老少爷们的吃饭问题,改造盐碱地成为村里的一个工作重心。 马金田说:“那时候,每到农历十月份,庄稼地里种上麦子后,我就带着全村劳动力在田间地头挖排碱沟。我们从早干到晚,披星戴月,中午也不回家歇息,渴了就喝点凉水,饿了就啃点凉地瓜干填肚子。那时候,村干部都是主动带头劳动,实打实地干活,根本没有偷懒应付这一说。在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解决全村老少爷们的吃粮问题。” “当村干部不容易,当北大洼的村干部更不容易。”在村里工作的几十年,马金田把大好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盐碱地。他说:“自己苦点累点不要紧,看到大家伙都能吃上粮的时候,才是我最高兴最欣慰的时刻。”依靠艰苦奋斗,马金田带领村民改造了2000亩盐碱地,在他这个“领头羊”的带动下,村民从吃粮靠国家救济,到1975年转变为自给自足,并向国家贡献四五万斤粮食。1981年卸任后,马金田仍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他服务大局,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