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土壤污染中,盐碱地改良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曲周县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历史上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是有名的“老碱窝”。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6名教师进驻曲周,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实现了盐碱地改良治理,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并将经验向黄淮海平原成功推广。一些农业专家近日表示,盐渍化消失后,以曲周为样本的黄淮海平原目前面临着土壤污染、地下水短缺等新问题,亟待加强土地精细化管理,“收紧篱笆”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力求土地治理“二次破题”。
一、科学改良让盐碱地变身“米粮川”
黄淮海平原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历史上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浅平洼地,排水不畅,加重了洪涝威胁,洪涝过后容易使土地盐碱化。
“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老师要我们用‘闪闪发光’造句,我当时不加思考地说,‘张庄土地里的盐粒闪闪发光’。”68岁的原曲周县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彬说。
曲周县全县72万亩耕地中曾有28万亩是盐碱地,产量低下,当地曾广泛流传“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的民谣。庄稼无收,当地人只能刮取土壤表层的盐碱,淋硝盐、熬卤水为生。据当地老人介绍,早年间邻居之间借碗盐是不用还的,但借碗水必须得还。
新中国成立30年,曲周县粮食每亩单产增加0.5公斤,吃国家返销粮7000多万公斤,花国家救济款3000万元。
1973年,为响应国家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把“盐碱地”治理成“米粮川”的号召,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等青年教师来到张庄,经过实地摸索,冲破学术界含盐浅层地下水不能开发的禁区,提出以浅机井和深沟为主体的“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打出浅井水冲刷地里的盐碱,挖深沟排走“盐水”,成功攻克盐渍化难题,并向黄淮海平原推广。
1987年,曲周盐碱地面积减少近七成,灌溉面积扩大1.35倍,森林覆盖率增加2.8倍,粮食亩产由100多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
1993年,以曲周实验站为主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记者近日在曲周县白寨乡、河南疃镇、第四町乡等地看到,田地里的小麦已经吐穗,长势正旺,当年“闪闪发光”的盐碱地如今已变身成河渠纵横、路田成方、林茂粮丰的“米粮川”。
二、千里沃野面临新生问题
“今天我们完成对棉花地的硝酸盐速测,发现个别地块硝酸盐含量明显过高,原因是农民使用氮肥过多……”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曹国鑫在曲周县白寨乡“工作日志”中的内容。
“实际上,实现盐碱地改良治理后,以曲周为样本的黄淮海平原土壤新问题远不止如此,有些作物或许长得很好,但实际上地里已经隐藏着很多新生的、苗头性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
首先,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是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城市污染向农村土地转移;二是砷、锰、汞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用化学品导致的土壤面源污染;三是一次性泡沫塑料盒(袋)、农业塑料薄膜、生活垃圾等造成的“白色污染”;四是氮磷化合物超标饲料带来的养殖业污染。这些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进入土壤,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长期累积,导致局部地区土壤污染负荷加剧。
其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加剧。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过度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漏斗”现象严重,京津冀区域内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导致土壤中盐碱含量增高,次生盐碱化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第三,耕作不合理导致土壤退化。平原地带地少人多,连续的重茬种植致使土壤难以休养生息,加之土地深翻不够,耕层逐渐变浅。同时,农民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耕层严重板结、有机质下降等土壤退化问题严重。
“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有害物质富集,使得耕地土壤处于亚健康状态,土地生产能力严重下降,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徐明岗说。
三、黄淮海平原须“二次破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和水科学系主任任图生表示,黄淮海平原的土壤主要是冲积而成,土壤剖面层次变化复杂,限制了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难以在根本上予以改良。
新难题面前,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让饭碗里装满安全的中国粮?一些农业专家认为,防止土壤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要健全监督和惩戒措施,篱笆要收紧,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企业以及“三污”处理设施周边的土壤进行监测;对已被污染的耕地实施分类管理,采取生物改良措施予以补救,并及时回收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
对于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盐碱地改良等难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等专家建议,需从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入手,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这是粮食生产的“二次革命”,应当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通过翻耕或深耕,将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秸秆还田等多种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同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肥力。
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管道输水、喷灌(利用喷头等专用设备把有压水喷洒到空中进行灌溉)、微灌(将水和肥料灌溉到作物的根部)等技术,弱化土渠灌溉,减少水资源蒸发。
第三,发展高效节能农业,在实现高产同时不断降低资源的消耗,对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探索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调动政府农技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积极性,为农民提供“零距离”农技服务。
相信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黄淮地区的盐碱地改良工作会得到顺利进行,为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树立榜样。
黄淮海平原中部急需对盐碱地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