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和: 本报记者李淑霞本报通讯员高占根张学福 种地,曾让沾化县冯家镇农民张汝和赔了三四十万元,但他对土地的“稀罕”从未减弱。 因为在盐碱地上种粮食种出了名堂,连创高产纪录,张汝和成了响当当的“新闻人物”,采访他的中央、省、市媒体不下一二十家。中科院院士李振声也曾走进他的麦田,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激动不已。 “渤海粮仓”项目让张汝和尝到了规模种地、科学种植的甜头,在他看来,农业要实现高产高效,需要破解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农业机械化运用、土地成方连片等问题。 大旱之年盐碱地上获丰收,小麦单产500.89公斤,玉米单产752.3公斤 今年秋收时节,张汝和再一次被丰收的喜悦包围。 “10月中旬,专家实测玉米产量,单产达到752.3公斤,再创盐碱地亩产最高记录。这5000亩地,平均亩产450公斤没问题。”看着黄澄澄、颗粒饱满的玉米,张汝和黝黑的脸庞绽放着满足的笑容。 张汝和承包的这片土地,属于“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沾化项目区。就在这片盐碱地上,今年6月创出了亩产500.89公斤的盐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盐碱地上的“吨粮梦”实现了! 今年是大旱之年,光照时间长是优势,但缺水对产量的影响也可以想见。实打实的测产数据出来后,张汝和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 意料之外的丰年,一方面得益于中科院引进开发的ets微生物土壤改良肥,起到了蓄水保墒作用,再就是选用了耐盐碱的高产优良品种。“越是大旱大涝的非正常年份,科学种田的效益越显著。”张汝和说着往东南方向指了指,“那片地微生物肥施得少,长势明显不如这边。”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实施的一项重点项目,主要针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问题,在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等地建立一批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区,实现到2017年增粮30亿公斤、到2020年增粮50亿公斤目标。 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区之一,多项盐碱地亩产记录的产生地,张汝和经营的这片土地,吸引了中央、省、市等各级媒体的目光,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都曾进行重头报道。 这片土地,也为众多科研专家关注。今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就冒着细雨来到了张汝和的示范田。 当时正是小麦吐穗时节,看着成方连片长势喜人的小麦,李振声非常兴奋,不顾70多岁的高龄,从地头三两步“窜”进地中央,拔下棵麦子看了又看,激动地说,“两年了,想不到盐碱地里小麦能长这么好!”李振声还特别表示,一定要在这片麦田里拍照留念。 流转几百亩地种棉花,赔了三四十万元,准备改种小麦时得到“渤海粮仓”项目“垂青” 在当地人眼中,张汝和敢想敢干,算得上个能耐人。在“渤海粮仓”项目实施之前,张汝和除了从事农资经营,还先后承包了几百亩地种棉花。 2008年的植棉高收益,把很多人的心撩拨起来。然而,之后不断下滑的棉价,日益增加的人工、土地成本,加上天灾,几年下来,张汝和算了算,他种地赔了三四十万元! “种棉花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工,尤其棉花收获期与冬枣采摘期重叠,人工费贵不说,关键是有时雇不着人,雇的也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天拾不了多少,还要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张汝和表示。 看到这一情景,他的儿子张树学说:“咱买台采棉机吧。”“你知道采棉机多少钱?国产的就要八九十万元,国外进口的得二三百万元。”张汝和说。当时对他们而言,这是个天文数字。 到了2012年,张汝和手中流转的土地达到了1000亩。然而,8月初的一场大风大雨将他所种的棉花全部毁掉,也浇灭了他种棉花的信心。 不种棉花,手中流转的这千亩土地咋办?总不能退了!种小麦、玉米?当时整个冯家镇只有1亩小麦,当地人的传统观念里,盐碱涝洼地除了种棉花,没有别的选择。 这年秋天,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找到张汝和询问,这片地准备种什么,并向他介绍“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将启动,由专家指导盐碱地小麦种植。 “就是不纳入项目区,我也打算种小麦。”张汝和表示。经过专家测量,张汝和所承包的这片土地盐碱度大部分在千分之三,最高达千分之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