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土壤改良新闻

大棚里,春意盎然

1月10日,在新疆绿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龙虾苗孵化基地,小龙虾养殖户在培育饲养种虾。 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摄

1月11日,四师六十六团职工程朱友(中)为顾客介绍花卉。 陈重武 摄

1月13日,在六师一〇一团一连职工何燕彬的多肉花卉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花卉。 兵团日报记者 王德江 摄

1月6日,十三师柳树泉农场设施农业大棚里栽种的木瓜挂满了枝头,游客纷纷拍照留念。赵德智 摄

航拍十四师皮山农场大棚蔬菜基地(摄于1月2日)。 兵团日报驻十四师记者站 刘秋月 摄

1月9日,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一连天泽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光温室大棚内,社员们正在加紧采收订单优质草莓。 兵团日报驻二师记者站 栗卫平 摄

编者按

每一次征程,都是勇者的舞台;每一回出发,都是力量的迸发——不吃老本、再立新功。

再立新功,就要挑战自我,勇于担当,奋力向前;再立新功,就要提振精气神,把握时度效,发挥优势再创辉煌;再立新功,就要保持开创事业时期的热情,敢字当先,迎难而上;再立新功,就要使命在肩,兢兢业业,追求卓越。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需要兵团上下以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精神状态,开创兵团各项事业新局面。2021年伊始,我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各条战线的火热场景,讲述各个岗位上奋斗者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故事。

突出一个“早”字

1月11日,眼瞅着太阳升得高了,五师八十六团十六连大棚种植户唐国荣催促丈夫杨仲均赶快到大棚里去。

“快跟我一道去把棉帘子掀开,也该添煤了。”

自从1月5日在大棚里撒下了茄子、辣椒、西红柿和芹菜种子,一天四次添煤,早晚两次收放棉帘,便成了夫妇俩必做的功课。

轻轻掀开薄膜,纤细的幼苗已经顶出泥土。最先出苗的是长茄子,今天,西红柿也开始出苗了。

唐国荣与杨仲均2004年来到团场,2006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从当初的2座棚发展到了如今的8座。夫妇俩踏实肯干,一座棚年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

夫妇俩用于育苗的土地,只占了一座大棚的一角,还不到0.5分地。杨仲均有自己的打算。在十六连的种植户中,他家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实现大棚内一年种三茬蔬菜的种植户,拼的就是一个“早”字。年年育苗,他家几乎都是第一家开始的。2020年,受疫情影响,蔬菜销售情况比往年要差,杨仲均一心想在今年增加些收入。

为了抢到这个“早”字,杨仲均早就做好了铺垫。

首先,用于育苗的这0.5分地,在2020年秋季就空了出来,什么也没有种,并且重新填了一层土,只为确保菜苗的出苗率与成活率。其次,蔬菜种子都选贵的、好的。出苗一个月后移栽到营养坯里时,正值春节。这几天,夫妇俩已经开始手工制作营养坯了。

“还有一个‘早’,就是早早备好了需要的农资。”杨仲均说。

已经种菜十几年,基本上年年都是最早育苗,为什么今年杨仲均夫妇要这么强调拼这个“早”字呢?

原来,2020年12月15日,八十六团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绿康果蔬市场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经进驻蔬菜批发商铺34家,每家商铺每天的蔬菜批发量在20吨左右。比起以前要把菜运到博乐的批发市场,把菜销到这里,更方便、省心。就冲这,杨仲均决定无论如何要抢好这个“早”字。

“农时不等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想打胜仗,就要做好准备。这几天总在新闻里听到这句话:不吃老本、再立新功。别看我们已经种了十几年菜,可是要想年年有个好收成、好收入,除了吃苦耐劳,还要多动脑筋。”杨仲均说。

太阳升得更高了,阳光透过薄膜照进棚内,新出的幼苗在阳光下越发喜人。杨仲均和唐国荣无暇贪看这抹新绿,他们在忙着制作营养坯,还有好多活儿等着干呢!(兵团日报驻五师记者站 郭晓维)

种出一抹绚烂

进入1月,伊犁河谷气温骤降,但四师六十六团秀之苑花卉种植基地大棚内,人来人往,生意红火——新年到来,春节将至,再冷的天气也挡不住人们的喜悦之情、爱美之心。

丽格海棠、大岩桐、仙客来、一品红、瓜叶菊……大棚内,一排排盆花艳丽多姿,馨香怡人。这片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花卉种植大棚在伊犁地区八县一市颇有名气,近年年均产值在300万元左右。

看着自己的花卉种植基地,50多岁的六十六团职工程朱友心生几分自豪:基地是自己带着儿子一锹锹土、一座座棚、一捧捧苗建起来的。这个中等身材、脸色黝黑的汉子对政策和形势的把握非常精准。

六十六团位于可克达拉市市域内。近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提出可克达拉市建设要“三年有模样,五年大变样”,六十六团党委抓住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契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快,商机多,程朱友大干快上,花卉种植基地很快有了规模。

越抢手的花儿,越不好培育,程朱友深知这一点。培育花卉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活,怎么办?程朱友带着儿子程伟到上海、北京学习花卉组培技术,一举攻下了苗木繁育难关,信心百倍地成立了伊犁沃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与石河子大学合作进行更多花卉的品种培育。

“目前在伊犁地区,能繁育丽格海棠的花卉种植基地独我一家。”程朱友充满科技攻关和创业的喜悦,“干一行,得懂一行。花卉基地要做强做大做长久,首先得技术过硬,其次品种要常更新,市场就能拓展开。”

校企合作,让程朱友底气更足。花卉种植基地彻底结束了育花需四处购苗的历史,今年繁育苗木20余万株,成本降低了,大棚数量不断增加,如今已增至7个大棚、50多个花卉品种。程朱友闯市场如虎添翼,花卉最远销售到了博乐、奎屯等地。

放眼望去,程朱友打拼多年的花卉种植基地生机盎然,有展厅、零售棚、育苗棚、生产棚,几名连队职工长期在这里务工,还有20多名季节工常来帮忙,带动了职工群众增收。

前不久,程朱友向团场提出申请,打算在合适的时机扩大花卉种植基地,再建一座面积6000平方米的花卉基地,让更多五颜六色的花儿在千家万户绽放。(兵团日报记者 兰玲玲)

育出一片希望

天寒地冻三九天,春意盎然大棚暖。1月11日,记者走进新疆绿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小龙虾苗孵化基地,一个显示26摄氏度的温度计格外显眼。

“小龙虾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15摄氏度到30摄氏度,孵化出的幼虾比较好的生存温度是24摄氏度到30摄氏度。”新疆绿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告诉记者。

刘涛从孵化盆里随手拿出一只通体鲜红、挥舞着钳子的种虾,晶莹光亮的虾卵像石榴籽一样簇拥在一起。“这些虾卵的成色非常好,这两天孵化盆的虾卵陆续进入成熟期,幼虾的孵化指日可待。”刘涛告诉记者,繁育的第二代种虾苗已经获得成功。

“从外地运输小龙虾虾苗,死亡率高达40%至50%,成本高、损失大,但在本地培育的虾苗,成活率可以达到85%至95%。”作为团场职工子女,刘涛深知在本地培育小龙虾的前景,“小龙虾繁殖力强,投入低,产出高,是从事设施农业职工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完善的设施设备是小龙虾过冬繁育的必备条件,种虾的成功培育得益于十师一八三团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基地。”刘涛告诉记者,目前,该基地为公司提供了2500平方米的小龙虾繁育场地,2021年可繁育虾苗500万尾,养殖面积可达1000亩,带动50余户职工参与特色水产养殖。

据刘涛介绍,小龙虾苗孵化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职工”的发展模式,公司负责技术引领、指导和保底回收,打通养殖技术瓶颈和销售渠道,通过合作社及职工参与,充分带动职工发展水产养殖,不仅壮大了连队集体经济,还让职工增收致富。

随着工厂化生产的运行,刘涛计划3年内在阿勒泰地区建成一个集育苗、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园,5年内建立5个小龙虾育苗繁育基地,带动1000多名养殖户发展。

“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功,为连队的设施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单棚利润在2万元以上。”一八三团四连党支部书记陈建生介绍,新品种的引入,让团场的特色水产更具发展潜力。接下来,连队将打造集小龙虾虾苗培育、销售、捕捞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一八三团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加快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水产业蓬勃发展,寒冷地区大棚养虾、育苗实验示范喜获成功,棚均亩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来源:兵团日报】

Why choose us!

土壤改良

• 土壤改良新闻

about us公司介绍

Product and Application产品应用

土壤改良成功案例成功案例

大事记公司新闻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新闻

Contact Us联系方式

首页广告首页广告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