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2月13日电(记者程楠、王铭禹)二十多年前,由于家乡土地盐碱化,农民李文双被迫举家外出闯荡。二十多年后,这一“顽疾”得以治疗,李文双返回家乡,成为了一名渔民。 48岁的李文双家住中国西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从今年开始,李文双和村民们在盐碱撂荒地上建鱼塘发展特色养殖,不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 李文双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程楠摄 多年来,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以及排水不畅等原因,地处黄河灌区的景泰县土地次生盐碱化大面积发生。“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土地盐碱化,我们这里的土地几乎没法耕种,我们全家都搬走了。”李文双说。 从2015年开始,当地不断创新治碱思路,开始探索利用地表盐碱水和弃耕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今在响水村,可以听到流水潺潺,昔日的农民也变身成为了渔民。 记者见到李文双时,他和几名村民正在鱼塘喂鱼。今年8月,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已建成投产。“目前,我们养殖了5万尾中华鲟鱼苗,加上即将投放的40万尾金鳟、虹鳟等鱼苗,预计明年毛收入能有600多万元。”李文双说,合作社目前流转了村民的盐碱撂荒地50亩,还吸纳了村里的20户精准扶贫户以土地或资金的方式入股。 当地村民正在鱼塘工作。新华社记者程楠摄 34岁的精准扶贫户卢军春是合作社股东之一。“加入合作社,我每年可以获得分红4000多元。加上在合作社工作的收入,一年收入3万多元不成问题。”卢军春说。 如今,在景泰县,盐碱地上发展现代渔业已初见成效。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天元表示,目前,全县盐碱水养殖共有19处,投资企业28家,辐射带动精准扶贫户1600余户,户均增收2400元。 景泰县的土地盐碱化治理方式只是中国尝试“治疗”土地“顽疾”的一个缩影。在中国西部的许多地区,有关部门和农民还在探索开挖排碱渠、提升土壤有机质等工程、生物治碱方法治理土地盐碱化。 近年来,景泰县恢复耕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7000余亩。在与景泰县毗邻的靖远县,当地已通过各类方法治理盐碱地超5万亩。在新疆、宁夏等地,大规模系统性的盐碱地治理正在有序开展。 未来,“针对盐碱地,采用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微生物、耐盐植物等生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治理盐碱化等土地‘顽疾’。”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生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