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们在玫瑰园除草。 符秀英(左)和李玉梅在一起。 南海邮轮的船员将补给搬运至船舱,为出航做好准备。 “自从玫瑰谷景区开园营业后,我们一家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日前,在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接受本报特派海南记者采访时,穿着水蓝色工作服的44岁黎族妇女林亚香一脸幸福的笑容。 林亚香身旁,李玉梅、符秀英等工友正忙着除草。青翠的玫瑰花木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个鲜红的大字分外夺目。 “如今的玫瑰谷,已是集玫瑰种植加工、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苏文茂告诉记者,公司大力发展农旅结合项目,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更多老乡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给总书记展示了鲜切花包装工序” 位于三亚市吉阳区的博后村,因为土地盐碱度高,种植瓜果蔬菜收成不好,村民大多出外谋生。2009年,玫瑰谷租下博后村2700亩土地,经过多次土壤改良后,培育热带玫瑰,作为鲜切花生产基地,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发展机遇。 “博后村是黎族人的居住区,8个自然村共约有4000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达13000元。”苏文茂说,玫瑰谷成立初期,村民收入主要靠在景区打工和土地租赁,现在增加了房屋租赁、开民宿、商铺、产业分红等收入。 “我和老公都在玫瑰谷上班。他是生产部副经理,两个人工资每月有1万多块钱吧。”林亚香还不太好意思透露家庭收入,“此外,我们还以自家土地入股了农业合作社,家里还种了百香果和玫瑰等,果实和花茶拿到景区卖也能挣钱。” “5年前,我在1号桌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鲜切花包装工序。”工龄9年的林亚香算得上玫瑰谷老员工了,最初做的是鲜花包切工作。“总书记来的时候我刚好包扎完一捆玫瑰,他向我们了解玫瑰的打刺、切花技术,我紧张得都不知道该进行哪一步了,后来慢慢才放松了。” 4年前调入公司销售部的林亚香说,比起几年前,现在家里年收入增长了好几倍,一家人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先是从茅草房搬进平顶房,这几年又搬进了自建的两层小楼,还买了一辆小汽车。 “总书记高兴地接过我的竹笠戴到头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在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这句叮嘱,成为各地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指导思想。 2013年4月9日,是李玉梅铭记在心的好日子。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玫瑰谷。“当时,不知道谁在背后碰到了我的竹笠,遮住了眼睛。我扶正竹笠后,看到总书记正微笑地看着我,我就把竹笠摘下来递给他。”李玉梅说,总书记高兴地接过竹笠戴到头上,现场的人们都鼓起了掌。“回家以后,孩子都说我好运气。”李玉梅说,那顶竹笠也一直珍藏在家中。 李玉梅夫妻俩现在都在玫瑰谷上班,收入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家里还盖起了新房。 “我们的工资也从以前的每月1800元,涨到现在的每月两三千元。”李玉梅说,“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去奋斗。希望总书记再来玫瑰谷,看看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每年还有分红。”忙着除草修剪的符秀英也是一名脱了贫的“老乡”,说起幸福生活合不拢嘴,“儿子刚刚娶了媳妇,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既帮老乡富口袋,又帮老乡富脑袋” “玫瑰产业让村民们就业不离土,既帮老乡富口袋,又帮老乡富脑袋。”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说。 杨莹告诉记者,公司将通过企业和农民资源优势互补方式,推动村民融入,打造具有民俗风情的玫瑰产业小镇,以农业、旅游、玫瑰产业、健康服务产业为主,集农旅、商贸、文化交流为一体,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以产业带动旅游,以产业带动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人人有就业,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资源互补的良性循环模式。 “目前,景区给周边村民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苏文茂说,玫瑰产业小镇建成后,现有的158个玫瑰衍生品将增加至500个,年产值预计超过60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既带动博后美丽乡村建设,又可提供就业岗位6000-8000个,可解决属地的3000位黎族同胞就业,帮助老乡们增收、致富奔小康。 加快推进三亚至西沙邮轮旅游航线开发运营 打造南海上的“黄金水道” “加快邮轮港的建设,大力发展邮轮产业,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到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视察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践行‘大力发展邮轮产业’的指示,致力把凤凰岛国际邮轮港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之一。”日前,走在尚在建设中的二期工地上,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接待经理刘译心告诉本报特派海南记者,“我们将以此更好地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南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服务和支撑。” ●打造邮轮之都海港之城梦幻之岛 “凤凰岛二期填岛工程已于2016年底基本完成。”刘译心说,二期新建四个码头,已建成两个15万吨级的邮轮泊位,两个22.5万吨级的邮轮泊位正在建设中。二期工程竣工后,凤凰岛国际邮轮港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所有型号的国际豪华邮轮,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邮轮母港之一。 “我们的目标是以邮轮产业为依托,建设集邮轮主题休闲港、丝绸之路自贸区、海洋亲水旅游湾、健康度假养生地、文化演艺娱乐岛等五大主题为一体的高端旅游综合体。”刘译心表示,“我们将致力把三亚凤凰岛打造成邮轮之都、海港之城、梦幻之岛。” ●建成世界一流的游艇品牌展示窗口 随着59国人员入境旅游免签等开放政策的相继实施,海南进一步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步伐。 “海南已建成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和海口秀英港邮轮港2个邮轮母港,年接待邮轮旅客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建成、在建的游艇码头及泊位的规模和数量居全国前列。”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说,国家大力支持海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支持三亚等邮轮港口开展公海游航线试点;放宽游艇旅游管制;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 “我市正加快三亚邮轮母港功能性开发与拓展,争取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邮轮海上无目的地旅游航线的经营活动实验区’。”三亚市旅游委副主任叶凯中说,海南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为邮轮游艇行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目前,市里已建成游艇码头5座、泊位1148个,积极加强对游艇产业链整体开发和产品研发,争取把三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游艇品牌展示窗口和游艇产业改革创新试验区。 ●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国际邮轮港 “三亚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国际邮轮港,加快邮轮码头设施建设和验收工作。”叶凯中说,同时,积极开辟三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与“泛南海”国家和地区之间,与上海、天津、青岛、厦门等沿海邮轮母港城市间的邮轮、游艇航线以及环岛游、公海游航线,探索开辟亚欧航线、环太平洋航线、环球航线试点,推动游艇旅游及琼港澳游艇自由行业务开展。 “接下来,我们要吸引具国际水准的邮轮、游艇公司总部落户三亚,加快推进三亚至西沙邮轮旅游航线的开发与规范运营,探索稳步开发西沙海岛游,建设邮轮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特色的西沙旅游产品,提升邮轮旅游服务质量,逐步将三亚至西沙邮轮旅游航线建成南海上的黄金水道。”叶凯中告诉记者。 网上下单 机场提货 三亚国际免税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里的商品种类齐全,购物体验不错。”日前,三亚凤凰机场,手提购物袋的于女士告诉本报特派海南记者,现如今,在三亚国际免税城网上商城选定货物下单,三亚起飞航班只要提前6小时、海口起飞航班提前24小时购买,就能送到机场,可直接提货,极大方便了消费者。 位于海棠湾的三亚国际免税城融商业、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囊括了近300个国际知名品牌,涵盖化妆品、手表首饰、奶粉保健品、家用电器等38类免税商品。 “今年是海南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第7年,旅游消费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旅游产业也不断提质增效。”三亚国际免税城总经理助理苏毅说,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的三亚国际免税城,也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 近年来,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2015年3月20日,增加了如婴儿配方奶粉、浓缩咖啡等17种消费品的购物数量,并放宽了香水、化妆品、手表等10种热销商品的单次购物数量限制。2016年初进一步调整了对免税购物限额的监管方式,取消非岛内居民旅客购物次数限制,每人每年累计免税购物限额16000元人民币可以一次用完。同时,同意实体免税店开设网上销售窗口。 “刚开始,大部分人只去买一些护肤品,现在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家在海口的陈泽文告诉记者,自己腕上的手表就是在免税城买的。 “三亚国际免税城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周边旅游设施的完善,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到海棠湾旅游度假,并且依托政策的开放,创新发展理念,弥补了三亚旅游链条中‘购’的环节,助力海南全域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苏毅说,三亚国际免税城作为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重要企业,将不断创新发展政策与企业的结合模式,大力推进品牌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外游客吸引力。 8年绿化大行动 造林近200万亩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日前,海南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特派海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建设美好新海南、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 8年造林近200万亩 8月的海南,椰林树影,水清沙白。建省以来,海南牢牢抓住生态不放松,掀起造林绿化高潮。 “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8年来,全省绿化造林近二百万亩。”海南省林业厅营林处处长蔡兴旺告诉记者,绿化宝岛与生态修复是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载体。 蔡兴旺说,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89.4万亩,共种植各类苗木7912万株,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1%,比建省初期的38.2%和实施“绿化宝岛”前的60.2%分别提升了23.9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从今年开始,我们把整个3月份都定为海南义务植树月。”蔡兴旺说,今年绿化造林的目标是10万亩,在“增绿”“护蓝”上狠下功夫,使海南的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好表率。 启动“天眼”严督查 有效守护林业资源 “海南1994年在全国率先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海南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曾文说,目前海南省拥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天然林989万亩、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7万亩、湿地总面积480万亩。 曾文说,海南正在探索实行林长制、山长制来保护林业资源,今年1月份,海南省的林业卫星监控系统也正式运行。 “系统监控发现疑似图斑后,可以通过卫星定位导航精准到疑似图斑区域的经纬度,再把核查任务派发到各市县的林业部门,护林员可通过导航快速准确找到问题林地,核实变化情况。”曾文介绍,通过卫星监控技术手段,有效守护公益林资源生态红线安全。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所” “海南省现在共有30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达300多万亩,其中7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林业局野生动植保护管理局调研员莫燕妮告诉记者。 “在海南岛西南部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长臂猿已经由建立保护区初期的2群7只增加到了现在的4群27只。”莫燕妮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海南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一些极度濒危的物种种群数量逐步增加,一些多年调查没有发现的珍稀物种又在保护区内被重新记录到。“今年5月,我们在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中发现一只野生成年圆鼻巨蜥个体。这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海南发现的首例,令人振奋。” 目前,海南省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23种,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种种群都分布在保护区范围内。 “目前海南正在筹划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森林旅游示范区。建成之后将会有4000多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全省面积的七分之一。”莫燕妮高兴地说。 本版撰文:深圳特区报特派海南记者 吕延涛 肖意 方慕冰 蔡青 吴德群 焦子宇 戴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