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土壤改良新闻

盐碱地变生态鱼塘 瓜州“一户一策”探增收新门路

 中新网甘肃新闻6月26日电(通讯员 魏金龙 王晓罄)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马家泉村有5000亩滩涂盐碱地,大多数土地地势低洼、土壤含水量常年偏高,透气性差、排盐洗碱难度大。

传统作物只播不收、产出效益极其低下。如何变水害为水利?酒泉市和瓜州县的驻村工作队队员经过实地勘察,走访调研,决定利用闲置的滩涂盐碱地,开挖鱼塘,进行碱水养殖,修复生态环境,促农增收。

近一个时期,瓜州县腰站子镇驻村工作队员每天都在实验鱼塘项目上忙碌,他们跑现场、做测算,一心想着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这个生态养鱼这是一个实验项目,前期对水质进行了化验,水质也完全可以达到养殖的条件。现在基本成形,下一步就是把鱼怎么养好、喂好,年底以后算一个收入帐,看看前期准备的效果到底达到了没有?”酒泉市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驻村工作队队长酒泉市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副书记张吉新说。

“以渔治碱、改善生态、产业扶贫”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百亩示范项目的建设,开辟水产养殖治理盐碱的新思路,让荒芜的盐碱区重现生机,也为马家泉村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累计带动盐碱区276名贫困户受益。

“盐碱地改成鱼塘试验已经成功了,现在我们正式养鱼了,到9月份就可以收获第一茬鱼,大概能卖个9000块钱。”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乡马家泉村村民马进云说。

“我们利用盐碱水进行生态养殖,扩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因地制宜。我们计划在这边还要搞一部分蒙古包,就是结合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搞生态旅游,扩大集体经济。”酒泉市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乡驻村工作队干部酒泉市联通公司行业总监李发成说。

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贫困户白世华建档立卡之初,“等、靠、要”思想很严重,驻村帮扶工作队虽然为他家量身制定了外出务工计划,他却以守旧业、怕欠账为由,不愿意接受。后来,驻村干部多次耐心细致地给他分析算账,白世华去年尝试着去深圳务工,没想到两口子五个多月就挣了近2万元。如今,白世华成了全村有名“示范脱贫户”。

“帮扶队给上三五百块钱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驻村工作队上门给我们提供打工信息,到外面认识的人也多了,打工的路子也就多了,这是最大的帮扶。”白世华说。

今年,酒泉市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乡以“绣花”功夫,瞄准发力重点,为全乡剩余32户帮扶贫困户细制定了种养结合、入股分红、劳务输转等“一户一策”菜单式扶贫项目,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让贫困户有了持续增收的门路。

“在精准扶贫方面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精准扶贫各项任务的落实。找贫困群众最期盼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深入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增收这项行动,因地制宜,因户失策,确保项目资金帮扶力量到村到户。”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党委书记省毅说。

今年以来,瓜州县持续强化精准脱贫攻坚力量,全力以赴补短板、提弱项,为贫困户量身定做精准脱贫“一户一策”方案,随着一项项脱贫政策的落地生根,一批批帮扶干部的真帮实干,一个个增收产业的培育壮大,改变了群众“等靠要”思想,增强了他们自主脱贫志气,有力推动了瓜州县脱贫攻坚进程。

目前,全县2000多名干部扎根村组,对照“户脱贫、村退出、乡达标、县摘帽”的具体标准,与261户未脱贫户,2555巩固提高户户户见面,核实家庭基本情况、主要致贫原因、脱贫打算和途径、收入支出账等,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制定三年内的产业培育方向和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完善帮扶举措,真正做到计划准、对策准、帮扶准,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Why choose us!

土壤改良

• 土壤改良新闻

about us公司介绍

Product and Application产品应用

土壤改良成功案例成功案例

大事记公司新闻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新闻

Contact Us联系方式

首页广告首页广告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