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匠心】盐碱地改造: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可能
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里长不出粮食,这是常识。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在渤海边的盐碱地里蹲了30年,一次次的试,一点点的改,最终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新的粮仓。 在中国,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到国土总面积的13%。每年,中国的蔬菜粮食进口量相当于在国外种植了6亿亩耕地。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改造盐碱地,就是其中的一张王牌。在环渤海地区的滨海盐碱地里,欧阳竹和他的团队坚守了30年,致力于在不可能的地方种出粮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欧阳竹:原来这块地是晒盐的一片盐场,所以它土壤含盐量特别高。 为了在含盐量极端高的土地上进行开垦实验,欧阳竹和团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顶着大太阳在田间地头里播种、施肥。看着自己亲手改造的土地上长出了粮食幼苗,他们都兴奋地期待着实验结果,可现实却曾泼来冷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欧阳竹:就在我们正准备要取数据的时候,这个老百姓为了盖房子,为了做一些其他设施的使用,在没有征得我们同意的情况下,把这块地全毁了。所以我们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又多做了一年两年。 盐碱地改造 两代科研人的坚守与接力
实验推倒重来,意味着付出成倍的时间,为了证明一套方案可行,实验团队要付出4-5年时间。过去30年,两代科研人在黄淮海平原上留下过足迹。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科研人员在此进行旱涝碱综合治理,欧阳竹就是其中一员。通过抽取地下盐水的方式,他们成功地改造了3000多万亩盐碱地。但在海边,这个方法行不通。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欧阳竹:因为它有海水倒灌的影响,你把它降下去了,它海水又倒灌进来了,它总是维持一个比较高的这样一个地下水位。 盐碱地改造 生物技术创造奇迹
欧阳竹和团队通过微生物技术找到了突破口。利用精心培育的微生物群,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使得多种土壤物质逐渐胶结在一起,形成团粒结构,切断土壤中地下咸水的上升,从而为植物生长创造出最有利的空间。 盐碱地改造 渤海粮仓孕育希望
渤海粮仓,目标是改造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盐碱土地。2020年,渤海粮仓将贡献出100亿斤粮食,也将为全中国2亿亩具备农业发展潜力的盐碱土地,带来宝贵的改造经验。而土壤改良仅是它的冰山一角,从漫长的品种选育,到持续性的环境监控,任何一次创新,都凝聚着几代人的坚守,和无数次的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