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档案 甘金友,男,1967年3月出生,椒江人,中专学历,农民高级技师,现任浙江新佳果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椒江区农学会理事、台州市农合联理事、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椒江区政协委员。曾获评全国绿色小康户、浙江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浙江省科技示范户、台州市农技标兵、椒江区第五届和第六届拔尖人才等荣誉。2009年,被评为台州市、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劳模故事 前天,浙江新佳果柑橘专业合作社,今年最后一批少核“本地早”完成采收。当一车车黄澄澄的橘子运出果园,甘金友露出了微笑,“一年里最忙的日子结束了”。他算了一笔账,今年,少核“本地早”的收成又创了新高,足有3500多吨。 盐碱地种出“金果果” 甘金友脚下的这方土地,如今是合作社的“聚宝盆”。很难想象,15年前,这块椒江农场的盐碱地几乎无人问津。 2002年,甘金友来到椒江农场,承包了385亩土地,准备种植少核“本地早”。不少人替他捏了一把汗:盐碱地能种出啥名堂? 而在此之前,甘金友一直在外闯荡,开过家具厂,卖过服装鞋帽。论起经商,他还懂点门道,而农业种植,他却是一窍不通。 从商人变成农民,对于甘金友来说,这一条职业转型之路,注定艰难。他不仅通过看书自学种植技术,而且还去了高校和院所拜师学艺。同时,他还聘请了专家,科学规划果树品种引进与种植,对果园管理进行精细化操作。 耗费一年的心力,甘金友建成了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水相通的生态高效林果业生产基地。 2003年,第一批少核“本地早”树苗种了下去。为了照顾好这些树苗,甘金友天天待在果园里,和员工们一起做实验,观察树苗生长情况。 橘树收获,要历经五年的等待。头一年,甘金友就给自己打了预防针:如果五年内遇上一次天灾,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扛住了。然而,老天给他的考验更为严峻:头两年就遭遇了一次干旱和两次台风,果园受到了重创。 “既然已经开始做了,我就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甘金友没有选择放弃,咬牙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新佳果柑橘精品园,成为目前全省最大的少核“本地早”生产基地之一。“新佳果”牌少核“本地早”,十次荣获省农博会金奖。无人问津的盐碱地里,终于种出了“金果果”。 果园里刮起“科技风” 漫步在甘金友的果园,记者体验到的是满满的“科技范”。 在少核“本地早”精品园,所有的橘树都“住”进了大棚里。大棚种植,不仅品质更好,抗风险能力更佳,而且比别人提早20多天采收,延长了销售季。 走进大棚,地面和棚顶铺设一种低压节水滴灌设施,只要龙头一打开,就可以给柑橘浇水或施肥。单单这一项技术应用,每亩可节省成本300元,柑橘产量也比原来增产了三成以上。甘金友还采用高接换种技术,第二年就尝到了甜头,部分田块第三年亩收益就达3万元。 甘金友深知,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哪怕是一种病症的用药,也是经过科学筛选、反复实验的,而非盲从。比如,橘树常见的炭疽病,很是令人头疼。在试验田里,甘金友和员工们试用了十多种药剂,观察和记录了3年以来不同配比药剂的祛病效果,最终筛选出了最优药和最优比例。 一个人单打独斗,注定是走不远的,而抱团取暖却能创出一片新天地。2003年,甘金友建立新佳果柑橘专业合作社,并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严格按无公害柑橘标准化组织生产。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50多人,带动周边果农100多户。抱团取暖,提升了品牌效应,也让少核“本地早”走得更远。 然而,甘金友不会止步于此。他透露,明年计划创建一支产供销一体的团队,向高端水果市场进发。 劳模心声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们农业种植者来说,来得非常及时和有利。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意味着,继续经营土地将大有可为,也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农业科技创新,也是我关注的焦点之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靠科技进步。我期待,国家通过推动落实“政策礼包”,尽快形成激励农民创业创新的氛围,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我相信,农业发展即将迎来更美的春天,我的蜜橘事业也将更甜蜜。 |